正文 收藏馬未都(1 / 2)

收藏馬未都

學問

從“玩兒”出發的收藏之旅

七八歲的馬未都對姥姥家的大撣瓶和牆上的字畫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他最早接觸的瓷器和古典家具。

1976年,“文革”結束的時候,馬未都21歲,正處在精力充沛、熱情好奇的年紀,但他跟城市裏的所有的同齡人一樣,成了一名工人——那個時候沒有大學生,也沒有年輕的國家幹部。

但他跟大家又有點不一樣,別人下了班或者休假的時候,會結伴看看電影、逛逛街,他卻更喜歡一個人去淘各種老玩意兒,鼻煙壺、手爐、瓷罐或者小玉牌,等等,隻要是老的東西,他都喜歡,看見了就拔不動腿了;至於為什麼喜歡,他沒有想過,就像今天的孩子,有的喜歡網絡遊戲,有的喜歡美食,有的喜歡旅遊,喜歡就是打心眼裏高興。

收藏這些玩意兒,在當時有點不務正業,因為掙的那點工資都被他買“玩兒”的東西了,但是,他身不由己,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據為己有就很難受,有的時候,他沒有能力把它們帶回家,就一趟趟地去別人家裏過眼癮。

“不安分”的出版社編輯

馬未都認為自己會走上收藏之路,更多的是因為酷愛文學。

上世紀70年代末,馬未都也是個文藝青年。1981年,馬未都的人生發生了一件大事,他的小說《今夜月兒圓》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而且整整占了一個版。馬未都一夜之間成了有名的作家。兩個月後,馬未都被調到了中國青年出版社,成為當時該社最年輕的編輯。

成了著名作家,又有了讓人羨慕的編輯工作,一般人會按照初級、中級再到編審的台階,一步步地規劃自己的“事業”。但是,馬未都卻沒想那麼多,工作是一定要做好的,但是,興趣也不能丟。而且因為這個時候有稿費了,他可以“玩兒”的空間就更大了。所以,在80年代後,當周圍的朋友們努力在攢錢買電視機錄像機的時候,馬未都卻仍在為那些古老的玩意兒“執迷不悟”。

“文物與文學有相連關係,文物在文學之上,文學更多的是想象空間。但是文物則不同,它構成的是證據史。”馬未都表示自己喜歡上收藏完全是因為想從文物這一證據史中知道更多曆史的陳年往事。

“天天在撿漏兒”

馬未都說,當時的古玩地攤就跟今天過街天橋上賣DVD的似的,地上鋪一塊包袱,把東西擺好,隨時準備警察來了卷包袱跑人。有一次,他看到潘家園東北角的土坡上形成了一個小市場,就好奇為什麼選在這裏。人家對他很不屑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唄。

馬未都說,當時他30歲左右,卻很少打眼。這並不是吹牛,因為當時真品都少人問津,就沒有人會費心勞力地去作假。而當時的價格,用今天的眼光看,卻是天天在撿漏兒。

就這樣,馬未都走在其他人的前麵,從各個地攤上收藏來了今天博物館裏大多數寶貝,用價值連城來形容應該不為過,他從中發大財了。但是,這隻是今天的事實,退回到80年代,在國家嚴禁買賣的環境中,買家寥寥無幾,所有的藏家誰都不會料到,幾年後,這些玩意兒竟變成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