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發展觀與文藝發展路(1 / 3)

科學發展觀與文藝發展路

特別策劃:十八大報告學習·文藝理論篇

作者:陸貴山

科學發展觀已經成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要不要和怎麼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研究文藝理論,是學術界麵臨的重要而迫切的課題。對這樣一個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問題,不能隻做簡單化的指令性理解,而需要做堅實的學理性論證。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文藝理論研究而言,從原則上和總體精神上說,是適用的。強調和倡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自主意識、自覺意識和自信意識,對優化作家、評論家、理論家的文化素質和思想結構,對提高文藝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對培育大眾的科學精神,激發他們追求真理的勇氣,建構他們渴望和向往“公平、正義”的理性意識,從而推動文藝和社會的科學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應當說,當代中國的文化思想啟蒙還是一個未竟的事,更需要高舉起科學和民主的旗幟。我們的文學藝術應當富有時代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時也應當富有科學精神。缺乏科學精神的時代精神是空疏的,沒有科學精神支撐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不可思議的。任何國家的民族和人民,如果不具備科學精神,是站不起來的,是軟弱的,愚昧的,甚至是可憐的和可悲的。

文學應當追求真善美,但真是善和美的基礎。脫離真的美是虛美;脫離真的善是偽善;脫離真的情是矯情。理應旗幟鮮明地反對“瞞”和“騙”的文藝,反對創作、評論和理論中的造假行為和大忽悠現象。

文藝學和藝術學,不論屬於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既然是科學,必然追求這門科學或學科的真理,探索規律,確定規範。從這個意義上說,文藝工作者實際上都是人文科學工作者。誠然,這種人文社會科學,並非像自然科學那樣,不能要求具有數學的精確性。文藝中的科學精神不是通過哲學範疇演繹客觀規律,而是尊重文藝特性並通過虛構、想象和幻想表現出來的,是通過把生活真實轉換為心理真實與藝術真實表現出來的。典型的藝術真實比生活真實更集中更強烈地表現出生活真理和把握曆史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科學精神。

在文藝理論研究中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不僅要尊重文藝的特性,而且特別應當理好文藝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社會曆史理性和人文關懷的相互關係。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是現當代西方社會最有影響力的兩大社會文化思潮。科學主義的內涵主要指認知領域和科技領域中的科學主義,還包括語言層麵的科學主義。一些西方學者和作家把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這兩大社會文化思潮隔裂和對立起來,通過表現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對峙和衝突,宣揚社會曆史理性和科學技術成果對人的壓抑和捉弄,從而否定科學精神。這種社會文化思潮具有一定的曆史合理性。一定的曆史條件下,特別是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由於社會曆史理性的製衡和科技成果的不適度轉化,使人處於被驅動和被屈服的狀態。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表現了機器對人的噬咬。荒誕派戲劇《椅子》和《萬能機器人》等作品表現了物化世界和機器功能對人的擠壓。人成為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物化世界的附庸和奴隸,人成為被否定和被異化的人。這些理論和作品反映和表現了科學技術成果的非人性轉化所造成的人的生態的惡化,是具有曆史的合理性的,對啟示和推動科學技術怎樣朝著宜人的、肯定人的、提高人的方向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然而,必須指明的是,一些西方學者和作家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關係的理解無疑是有片麵性的。他們隻看到科技成果的不合理轉化,否定人、壓抑人,造成人的異化和人的生態的惡化。但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麵,還有問題的另一個方麵。科學和人的關係曆來是具有兩麵性的。科學精神和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樣具有肯定人、提高人的智慧、延伸和增強人的能力,使人享受科技成果感到幸福和快適的一麵。科學和科技成果本身同樣是具有雙重性的。核能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用來毀滅人類,關鍵在於掌握在什麼人的手中。科學和科學精神不是抽象的,科學和科學精神都是人的科學和科學精神。人與科學和科學精神的矛盾實質上可以還原為、轉化為、表現為不同人之間的科技利益和價值意誌的衝突。關鍵在於不斷調節和建構人與科學的和諧關係,因為人與科學的矛盾實質上是在科學和科學成果的占有和再占有、分配和再分配問題上表現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鍵在於科學和科技成果轉化得是否合理和適度,關鍵在於建構科學與人、科學與自然的和諧生態,關鍵在於推動和促進科學和科學技術朝著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朝著有利於國家的強大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