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卷語 家國夢(1 / 1)

常懷憂患意識,時抒家國情懷,這是幾千年中國夢的傳承與傳統。儒家文化熏陶和浸染下的中國人,悠悠君子情,霍霍誌士心,他們是一代又一代敢於擔當、熱心負責、付之行動的鏗鏘兒女。華夏民族,永存著一種樸素的無意識“集體主義”感,由內而發,自然鞭策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前行。“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又何須要活著返回家園?這一番決絕言表,可拋頭顱灑熱血的堅定不移、拳拳之心,多麼的令人動容和備受鼓舞啊!立在決心,意有高度。以田園山水見長的閑情派唐代詩人戴叔倫,一首《塞上曲》無疑彰顯了文人夫子們的另一個側影,無論多麼隱逸的生活,實則都心懷家國事,骨子裏長存民族氣節。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這是一闕雄壯高亢的《破陣子》,出色地運用了一連串的動作之詞,“醉”、“挑”、“夢”、“吹”、“驚”,將人物形象、心理活動、環境處所、追尋向往一一表露無疑,頗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眼見之實的觸動感。夜,是古人慣用的場景設計,喝了幾盅,思想化開了,便不能安睡,於是神遊四方,當下的感懷一陣陣湧動作祟著,不得不說,不得不訴,詩意昂然而興起了。“秋”字前後各表情形,前為虛景,後是實心,互為相襯,壯歌一曲,如若夢裏全作了現實,該是何等波瀾壯觀的戰事跌宕局麵。可是,轉折間,豪情隻是一抹煙雲而過,徒添銀發叢生也未必能立誌如願,那懷想過的許多遺憾,如今隻影印在醉裏夢中慢慢去回溯和向往。

古人關懷天下國家,筆觸表達也不盡相同。哀鳴悲傷的“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詩人借用聲音的意象,聲聲不息地傾吐深思感懷,不失為一種絕好的寫意方法。沉痛的,悲憤的,無奈的,猝然淚下的,苦悶的,辛酸的,眾多的表現手法,表達的意願和心境卻達到了高度的統一,祖國河山,大好天下,不容欺淩,也不容許疆土被他人分割。

到了南宋時期,對於故國的熱愛和想念,與現實處境的艱難形成了鮮明的比對。這是詩人們一種切膚、深刻的體驗和體會,讓感情更加豐富,文筆更為深厚,詩人們筆下的感觸一寸寸地在陷落,而詩風也隨著心情和心境在不斷變化中。李清照的生活經曆很具有代表性,南渡前她有美滿幸福的家庭,而南渡之後,真正體會了國破家亡的悲痛滋味。丈夫趙明誠病死,自己孤身在南方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這些傷懷的家事,在國運凋零的境況下,卻是去年今年,已然物是人非了,離亂後的困苦和寂寞,在詩人細膩的筆鋒下迂回鋪就,長籲萬分的悲涼,迷茫幾許深,又深幾許?

上下幾千年,詩人們對於家國的眷戀和期許,既有一種迫切之情,而情懷又那麼的簡單、豐富、持恒。“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亂世中一封家書,便是心事的全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唯有國家的太平和祥和,才是有家國夢的詩人們永遠的一個願景。“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或“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中國夢,華夏民族昨天、今天、明天的家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