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尋絲綢之路的文化源泉(1 / 3)

探尋絲綢之路的文化源泉

特別策劃

作者:孤島

博大精深的蠶桑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養蠶、種桑、織絲最早的國家。

絲綢的發明,是中國人對世界科學技術史的又一大貢獻。古時候,世界許多國家稱中國為“賽裏斯”(seres),即“絲綢之國”。

我國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蠶桑文化體係。

據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和絲織的技術,實際上並非如此,比這要早得多。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古老遙遠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有了蠶業,有了絲織品。

從漢朝張騫“鑿”通西域以後,絲綢等中原的蠶絲織品就源源不斷地,被絲路上的商人從長安收購,運到西域、中亞西亞、地中海沿岸和歐洲各地兜售,成為展示古老中國的一麵無聲的旗幟,亮出華夏的奇彩篇章。這些商人又在絲路的西端采購珠寶等奇珍異寶,通過絲綢之路賣給中原的王公貴族。可以說,蠶桑文化是絲綢之路文化的源泉和堅實的根基。元代的維吾爾族詩人馬祖常有詩雲:“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

絲路西頭的歐洲人,對絲綢十分癡迷。最早的古希臘人稱中國人為“賽裏斯”,意思是產絲之國。在他們的腦海裏,絲綢是長在神樹上的特殊“羊毛”。接著,羅馬人也集體傾心於絲綢,花高價買綾羅綢緞——在羅馬市場上,絲綢的價格猶如黃金,一兩黃金才買一兩重的絲綢。到了屋大維執政時期,羅馬享樂主義現象愈演愈烈,哲學家賽內加竟然著文《善行》,如此呼籲道:“人們花費巨資,從不知名的國家進口絲綢,而損害了貿易,卻隻是為了讓我們的貴婦人在公共場所,能像在她們的房間裏一樣,裸體(太薄?)接待情人。”羅馬元老院也曾三番五次下令,不讓在一些場合穿絲綢衣服。然而,“太陽照常升起”(海明威語),生活照舊如此前行……

絲綢,在西方如此流行,絲綢之路因此不斷地紅火著。殊不知,這皆來自於隨意、閑適的桑樹和小小的蠶繭。怪不得,我國一代代都不斷湧現出詩詞文章吟蠶桑、寫蠶桑、譽蠶桑、思蠶桑,如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和《陌上桑》等等,彙聚成一條條汪洋大河,一瀉千裏……

蠶桑傳入西域

西域原來沒有蠶桑,西域的栽桑養蠶法,是隨著古代絲綢之路的開辟而從祖國內地傳入的,尤以傳入南疆為先。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很古的時候,“於闐”國(今和田)以毛毯、麻布和皮獸製作被服,不知種桑養蠶之事。聽說“東”國(中原)人有蠶桑,就派使者去求蠶種。東國皇帝“秘而不賜”。於闐王便以禮向東國求婚,允。於闐王命令前去迎親的專使告訴公主,帶蠶種至西域。為了傳播文明和幫助西域的角度考慮,公主竟將蠶種偷偷地藏在帽絮裏,然後戴在濃黑柔軟的發髻上,躲避邊卡的檢查而移至塔克拉瑪幹南緣。“《大唐西域記》繼續說:“陽春告始,乃植其桑。蠶月既臨,複事采養。自此厥後,桑樹連蔭。蠶蛾飛盡,乃得治繭。”《新唐書·西域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於是,大漠邊上興起了蠶桑之事。

從和田出土的唐代木版畫中,就繪有這位“傳絲公主”傳播蠶桑生產技術的圖景。無論曆史上有無這位傳絲公主,但蠶桑從內地傳入卻是真的,根據各種史料推斷,其年代應該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以後。

“絲綢之路”是一條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最終到鹿特丹,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大商道,有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這一命名是世界著名的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於1877年在他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書中確立的。在這條逾7 000公裏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征。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征……而絲綢的原材料則主要得益於蠶桑。

聽說,阿勒泰草原上有古老的桑株岩畫。

我在克孜爾千佛洞還目睹過畫上的采桑圖。

大地浮沉,滄海桑田。塔克拉瑪幹在億萬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金魚翻躍,浪花簇簇,海獸在船夫的吆喝中露出脊背,沉穩而超然。忽如莊周一夢,悄然而去,麵對的又是一番蒼涼景象。

生命之水流逝了,土地開始癱瘓。

人類誕生以後,這裏的人將太陽融化雪山而流下的冷冷淚滴,喂著馬、牛、羊、毛驢和自己的生命。有了蠶種後,又從沙漠裏開墾出綠意點點的桑田。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夢想和愛都交付給沙漠邊上的小屋,這古老而素樸的家園。

他們孕育了桑田,而桑田又支起諾亞方舟,反將他們從窮山極惡的風沙裏奪回,引渡向幸福,有晚清楊至灼的詞為證:“蠶事正忙忙,匝地桑桑。家家供奉馬頭娘。阡陌紛紛紅日上,士女提筐。零露尚灢灢,嫩芽初長,曉風搖颺漾晴光。果樹森森同一望,點綴新裝。”

在和田,在南疆,在塔克拉瑪幹周圍,種桑養蠶織綢,從生存土壤裏過濾出來,成為一種美與生存合一的蠶桑文化。

新疆桑葚

桑樹,一種落葉喬木,高約3至7米,也有更高的。桑樹樹皮呈灰褐色,桑樹葉子多卵圓形,四周如粗鈍鋸齒;花朵單性,顏色為黃綠色。新疆南疆,有許多百年桑樹,濃鬱蒼翠。

新疆植桑曆史悠久,由內地傳入至少已有1 700多年。

桑樹的葉子不僅可以養蠶供以織絲,在新疆最為獨特的卻是其果實的食用。

桑葚,桑樹的果穗,始見於《唐本草》:長圓形,有柄,長1厘米至2.5厘米,紫紅色或黑色,也有白色的。

全國已收集、保存有近3 000份桑樹樹種資源,它們相對集中於新疆、河北、雲南、四川等省、自治區。桑葚口感好的,是雅安3號、綠葚子、江米果桑等;產量高的,是紫城2號、瓊46、長青皮等;藥用價值高的,是新疆藥桑;抗病性強的,是打洛1號、瓊46等;還有的綜合性功用優秀,如白格魯等。

新疆桑樹樹種資源十分豐富,有本土地方品種資源、疑似野生種資源、引進的外地桑種資源等。有雞桑、長穗桑、華桑、白桑、黑桑、廣東桑、長果桑、鬼桑、魯桑、瑞穗桑、滇桑、蒙桑、唐鬼桑、細齒桑等 14 個桑種的種質資源。

桑葚是第一種來到南北疆大地的水果,在新疆被譽為“瓜果中的報春花”。

新疆桑葚個大,汁多,味甜,性寒。鮮食時,其味酸甜可口,生津止渴。桑葚還可被製成桑葚罐頭、桑葚酒、桑葚膏、桑葚果凍、桑葚果汁飲料、桑葚酸乳、桑葚果醬、提取桑葚紅色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