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三年九月初三容尚書的孫女容韞蘭奉旨入宮封為德妃。
六天後九月初九太子大婚,太傅之女文雲舒以太子妃的身份進駐東宮。
九月十五祥瑞帝薨,太子繼位,改元澤佑。
九月十六文雲舒戴上鳳冠,賜封敬惠皇後,容韞蘭進封德太妃。
祥瑞三年的秋天最讓京城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這兩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人——德太妃和敬惠皇後了。
德太妃容韞蘭在世家容府中排行第五,是這代家主容尚書第三子的第二女。她於九月初三由一抬十二人抬的鸞轎以四妃之首正二品德妃的金冊被迎入宮中,確實羨慕壞了不知多少春閨少女。
本朝的規矩,先皇駕崩,新帝三年內不可大舉選秀。宮中的妃嬪大都是祥瑞帝作太子時府裏帶進宮的,可惜他正妃早逝,三個側妃死了一個又貶了一個,唯一一個纏mian病榻封了賢妃,也隻一年就去世了。因此各個家族的女兒們莫不盼著祥瑞四年初春的選秀,隻是即使選中也得一級一級的往上封賞,哪有這個德妃運氣好,據說隻是一次賞花宴上的一見鍾情,就直接魚躍龍門封了妃。
雖說按製三年不可選秀,但很多帝王為鞏固地位還是會在繼位初迎娶一些有功之臣的女兒為後為妃的。然而德妃的進宮卻讓所有對政局聞風而動的老狐狸們百思而不得其解。若說想要拉攏容家可半年後就是大選了,實在沒有必要現在多折騰一趟;若說想要借容家的勢想對誰下手,可容家這些年在幾大世家裏已經勢微,全賴它樹大根深且與其他家族都有聯姻才得以生存;最後他們也隻能嘀咕是不是珠胎暗結了才會連半年都等不了,而事實是德太妃確實在一個月後傳出喜訊,懷了先皇的遺腹子,於是這個說法得到了無數待選女的認可,一麵羨慕也一麵詆毀。
然而寵妃與太妃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德太妃雖然令人羨慕,但還不至於嫉妒,畢竟沒有一個青春少女願意掛上一個太妃的頭銜的。就連容家的人也不免暗歎一口氣,怎麼那麼好的機遇就碰上一個短命的了,真是時也,命也。
再來說這位敬惠皇後,那簡直是一波三折,祥瑞帝冊立德妃的第二天在早朝上下了第一道旨就為六歲的太子迎娶十七歲的太傅之女文雲舒為太子妃,朝臣震驚,文太傅更是以年紀為由當場距婚,可是祥瑞帝一意孤行第二道聖旨立即就到了文府將接到消息正準備出門躲避的文雲舒攔個正著,一番華麗文辭將雲舒誇的天上有地下無,總之她與太子就是天造的一雙,地設的一對。太傅接到消息趕回來,剛進家門第三道聖旨就到了,這次是語重心長,言辭懇切。文太傅捧著三道聖旨進了宮,在禦書房與祥瑞帝密談了一個時辰後鐵青著臉又捧著聖旨回了家。宮裏便立即開始緊鑼密鼓的準備起太子大婚,太子妃是儲君的正妻,整個儀式比起納妃更是煩瑣,終於在九月初九那天塵埃落定。
這樁婚事震暈了無數人,直到結束都沒回味過來,所有人再一次百思而不解,祥瑞帝倚重文家是有目共睹的,若要聯姻他可以自己娶文雲舒為妃甚至為後也行呀,為什麼要鬧這麼一出,六歲的太子與十七歲的太子妃,誰都會覺得無語。雖然無法想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件事還是有利可圖的,半年後的大選,皇後的位置少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太子妃的位置雖然重要,但太子年幼而皇上還不到而立之年,將來的事有太多變數,他們更希望女兒入宮為妃,最好再有個子嗣,因此對文家女兒為太子妃的這件荒唐事也沒有太強的反對,而祥瑞帝的強硬態度也是這樁婚事能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幾大世家都有適齡的女兒要入宮,對於她們眼前的這兩場突如其來的婚禮,德妃是純粹的嫉妒,而對於太子妃更多的是不屑一顧了,嫁給一個六歲的孩子,等他長大,早已色衰遲暮了。可誰也沒想到,六天後天崩地裂---祥瑞帝駕崩了!這個月接連的震驚到這裏,徹底的震暈了每一個人。
太子妃成了敬惠皇後,德妃變成了德太妃,人生的際遇就是這樣,短短的幾天女孩子們提到敬惠皇後從先前的不屑一顧到現在滿口含酸,而德太妃就從先前的羨慕變的幸災樂禍,即使嫁的是皇帝現在也是個寡婦。然而就算如此她也有了個太妃的頭銜且又有了身孕,後半生的榮華富貴已是一定的了。而她們為了半年後的選秀已經蹉跎了年華,很多人十八九了還待字閨中,如今斷了入宮的路,回首才發現很多門當戶對的世家子大都婚配了,心裏有怨卻還隻能怪天意弄人,隻好口頭上出出氣,不過一個寡婦,一個童養媳而矣,隻是命好住在皇宮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