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負創取勝與含笑斷腕(1 / 1)

包玉剛在九龍倉一役中,一天內動用了二十三億港元現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壓倒怡和洋行和置地公司,取得了九龍倉公司的控股權,其膽略和氣魄令多少人為之折服。但是有不少評論家卻認為,在那場戰役中,船王包玉剛是“負創取勝”,置地公司則是“含笑斷腕”。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據知情者透露,置地公司在挑起事端之前,曾就雙方的實力作了一番比較,認為壓倒“船王”的機會甚大,以至包玉剛奮起反擊,許諾以一百○五元現金收購一股九龍倉股票,置地將信將疑之餘,卻也估計到包玉剛能出如此之高價,必有彙豐銀行在後撐腰,於是作了最壞打算。包玉剛宣布反收購的當天,他們讓公司職員連夜加班,把股票分成小數額的許多份,然後透過怡和係的怡富,由大經洋行及代理公司暫存,一俟包玉剛開始用現金收購,即馬上接連不斷向獲多利公司表示“支持”。

有傳聞說,怡和置地暗中把九龍倉股票賣給包玉剛,套現達十億港元,淨賺至少也有七億元。故有“含笑斷腕”之說。

至於包玉剛出一百○五元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不少專家則認為實在“過於衝動”,是被置地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的舉動所激怒,“火遮眼”了,為此多付了一億元的代價。故有船王“負創取勝”之說。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卻有失偏頗,或者說隻看見數目上的多少,而沒有看到包玉剛在這場戰役中取勝的意義。

首先,包玉剛在整個收購行動中,隻有最後部分的股票才是以一百○五元一股購入的,而在這之前所購入的股票,都是大大低於這一個價錢的,就所有股票購入的平均價錢與九龍倉股票所代表的價值——約九十八億元而論,包玉剛在這場戰役中還是有賺的。再者,對包玉剛來說,這場戰役對他來說是非勝不可的。

對包玉剛來說,九龍倉一役是他整個登陸行動的第一場大戰役,這場戰役如果勝利了,則為他的整個登陸行動占得了第一個橋頭堡,為他把海上資產向陸地轉移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他最終能逃過航運業大蕭條的關鍵。如果收購失敗,則不但資產損失慘重,也會極大地打擊船王的登陸計劃。

包玉剛收購九龍倉成功,大大地增強了他的知名度,使得人們對他的實力不得不另眼相看。這一場閃電戰中,在短短的兩天時間內,包氏集團令人難以置信地動用了超過二十億元的現金,把怡和洋行支持的置地公司打得毫無還手的餘地,顯示了令人吃驚的戰鬥力。在閃電戰中包玉剛所建立的威信,對包氏家族以後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直到數年後,在包玉剛收購會德豐的一役中,人們仍可以看到這種威信的震撼力量。

總結說來,在收購九龍倉的整個戰役中,包玉剛可以說是深思熟慮,智謀百出,而取勝的關鍵,則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包玉剛在挾著巨大的資產登陸前,選擇了九龍倉作為進攻對象,是因為他經過調查,獲知其最大的控股公司——置地公司所擁有的股權還不到百分之二十,他不動聲色地吸入九龍倉股票。可以說,在置地公司意識到包玉剛才是最強勁的對手之前,包玉剛已在不知不覺中占了上風。當上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後,包玉剛又不急於求成.而是穩紮穩打,將手中的九龍倉股票轉入環球集團屬下的隆豐國際有限公司,繼續向置地公司施加壓力。在其強大的壓力下,置地公司不得不選擇時機,搶先攤牌,同時也將自己的底牌完全暴露了出來。在置地公司宣布收購九龍倉股票的時候,包玉剛正出訪巴黎,得到消息後,他作了周密的安排,在取得金融界的支持後,秘密返港,根據對手的底牌作出了周密部署。發動了閃電般的反擊,一舉奠定了勝局。

有趣的是,在包玉剛成功控製九龍倉的一年後,置地公司和九龍倉公司又成為了合作夥伴,這兩家公司與長江實業等共同建立了一家地產發展公司,目標是發展位於尖沙咀的新港中心。一對不久前的死對頭,轉瞬間又成為了合作夥伴,也算是在香港商界留下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