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茬苒,日月如梭,轉眼到了清朝光緒年間,寧波鎮海鍾包村出了一名讀書人,叫包奎祉。這個人潛心讀書,隻望一朝高中,怎奈數次參加科舉,仍是榜上無名,於是以行醫為業。行至溫州,開始做起絲綢生意。由於包奎祉是讀書人出身,家底並不殷厚,做的也隻是小本生意,幹了一段時間,也沒賺多少錢。直到有一件事改變了他的命運。
有一天,包奎祉路經天台,見天色已晚,便與挑夫到客棧住宿。客棧裏住的大多數是趕路人和生意人,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們就吵吵嚷嚷地起床趕路了。包奎祉被吵得睡不著,也和挑夫早早出門。
一路上倒也平常,天色見晚時,照例是到客棧投宿。
疲倦的包奎祉打開包袱,赫然發現自己的衣服,變成了綾鑼糸羅緞,還加著五千兩白銀的銀票和二百兩紋銀。他以為挑夫貪心而拿了別人的東西,當即責問挑夫,挑夫委屈地說:“我們走時,房間裏就剩這麼一包了,我又怎麼知道不是你的呢?”
包奎祉不作聲了,挑夫說得也有道理。他又翻一遍包袱,想找到地址之類的東西,卻沒有發現蛛絲馬跡,他心急如焚,顧不得旅途勞頓和路程遙遠,立即返回原來那家客棧。一打聽,才知道失主曾回來尋找,但已不知去向。他等了三天,仍不見有人來取,而自己再等下去生意就做不成了,隻好在客棧的牆上寫下了認領地址。
事情整整過了一年,失主又路過此地,也該他有福氣,他又投宿在那家客棧,見到了牆上包奎祉留下的“招領物啟示”,這位失主做夢也沒想到會碰上這麼一個好人,於是親自登門拜謝,並要留下二百兩白銀作為酬金。但包奎祉並不要錢,他認真地對這個從事木材生意的失主說:“不是我的東西,我怎能拿呢!這是我一向做人的原則”。
木材商人深受感動,於是邀包奎祉一起做生意。從此包家日漸興隆。
這位包奎祉就是包玉剛的太祖父。
中國人有個傳統,賺到錢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買地置業,包奎祉也不例外。做木材生意賺到些錢後,他便回家建了一幢五間二弄一堂的新房。
這是一座坐北向南的樓房,從遠望去頗有雄踞一方的味道,房的南麵和西麵是寬闊的稻田,東麵和屋後都是鄰家低矮的小房。這幢新房的落成不知引來多少羨慕的目光,一時間成為鄰裏議論的中心。
許多年以後,包玉剛就出生在這間新房裏。作為太祖父的包奎祉,不僅為子孫留下了一間大的房子,也留下了要清清白白做人的道理。這也是最重要的財富之一。
看海的少年
一位少年站在窗前浮想聯翩,因為他前些日子跟隨父親去了一趟海邊的港口。在那裏,他被來來往往的大船吸引住了,比他想象中大得多的船和無邊無際的大海總是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
這位少年的房間有一扇窗戶,窗戶外麵有大片的稻田,而稻田的那邊有一條江,一直通向大海。江上的貨船匆匆駛過,並不時發出陣陣汽笛聲。這一切深深地印在少年的腦海中,他那烏黑發亮的眼睛一直凝望著遠方就證明了一切。
少年突發奇想,如果以後當一個船長,駕船周遊世界,那該有多好啊!
幾十年之後,他真的乘著船環遊世界,但不是當船長,他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他成了一個船王。
沿著少年的夢想,踏著船王的足跡,我們去追求他那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