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無處不是商機(1 / 2)

【原文】

扶風竇義①年十五,諸姑累朝國戚,其伯工部尚書,於嘉令坊有廟院。張敬立任安州歸,安州土出絲履,敬立齎十數緉,散諸甥侄。鹹競取之,義獨不取。俄而所剩之一緉又稍大,義再拜而受,遂於市鬻之,得錢半斤密貯之。

潛於鍛爐作二支小鍤,利其刃。五月初,長安盛飛榆莢,義掃聚得斛餘,遂往諧伯所,借廟院習業。伯父從之,義夜則潛寄褒義寺法安上人院止,晝則往廟中,以二鍤開隙地,廣五寸,深五寸,共四十五條,皆長二十餘步,汲水灌之,布榆莢於其中。尋遇夏雨,盡皆滋長,比及秋,森然已及尺餘,千萬餘株矣。

及明年,已長三尺餘,義伐其並者,相去各三寸,又選其條枝稠直者悉留之。所斫下者作圍束之,得百餘束。遇秋陰霖,每束鬻值十餘錢。又明年,汲水於舊榆溝中,至秋,榆已有大者如雞卵,更選其稠直者,以斧去之,又得二百餘束。此時鬻利數倍矣。後五年,遂取大者作屋椽,約千餘莖,鬻之,得三四萬錢。其端大之材在廟院者,不啻千餘,皆堪作車乘之用。

此時生涯已有百餘,遂買麻布,雇人作小袋子。又買內鄉新麻鞋數百,不離廟中。長安諸坊小兒及金吾家小兒等,日給餅三枚、錢十五文,付與袋子一口,至冬拾槐子實其內,納焉。月餘,槐子已積兩車矣,又令小兒拾破麻鞋,每三以新麻鞋一換之。遠近知之,送破麻鞋者雲集,數日獲千餘緉。然後鬻榆材中車輪者,此時又得百餘千。雇日傭人於宗賢西門水澗,洗其破麻鞋,曝幹,貯廟院中。又坊門外買諸堆積棄碎瓦子,令工人於流水澗洗其泥滓,車載積於廟中,然後置石觜碓五具,剉碓三具,西市買油靛數石,雇人執爨,廣召日傭人,令剉其破麻鞋,粉其碎瓦,經疏布篩之,合槐子、油靛,令役人日夜加工爛搗,從臼中熟出。命二人並手團握,例長三尺以下,圓徑三寸,垛之。得萬餘條,號為“法燭”。

建中初,六月,京城大雨,巷無車輪,義乃取此法燭鬻之,每條百文,將燃炊爨,與薪功倍,又獲無窮之利。先是西市秤行之南,有十餘畝坳下潛汙之地,目為“小海池”,為旗亭之內眾汙所聚,義遂求買之。其主不測,義酬錢三萬。既獲之,於其中立標懸幡子,繞池設六七鋪,製造煎餅及團子,召小兒擲瓦礫,擊其幡標,中者以煎餅團子啖,不逾月,兩街小兒競往,所擲瓦已滿池矣。遂經度造店二十間,當其要害,日收利數千。店今存焉,號為“竇家店”。

【注釋】

①竇義:唐代京師富商。扶風(今屬陝西)人。

【譯文】

扶風人竇義年僅十五歲,幾位姑姑都是皇親國戚,伯父是工部尚書,在嘉令坊有座廟院。當時張敬立由安州刺史一職任滿返鄉,安州產的絲鞋一向最為出名,張敬立帶了十多雙絲鞋回來,送給甥侄。大夥爭相挑選,隻有竇義不與眾兄弟爭鞋。眾人挑選完後,隻剩下一雙較大的絲鞋,竇義一再拜謝後,才收下這雙鞋,接著拿著鞋到市集變賣,得錢半斤,竇義把這些錢好好地存起來。

五月初的長安城,處處可見飛榆莢掉落,竇義將地麵的飛榆莢掃作一堆,大約有八鬥多,接著又暗中打造兩支小鐵鏟,一切準備妥當後,竇義便向伯父要求到廟院中讀書習業,伯父答應了竇義的要求。

竇義晚上睡在褒義寺,白天則在廟院用兩隻鐵鏟開墾空地,一共開墾了四十五條長溝,寬五寸,深五寸,每條溝長二十多步,每天澆水灌溉,又把榆莢埋入溝中。七月時夏雨充沛,榆莢都開始抽芽,到秋天時,榆苗已有一尺多高了,總計有上萬株。

第二年,榆樹有三尺多高了,竇義把其中生長得較密集的榆株砍去,使每株榆樹保持三寸的間隔,又挑選枝幹挺直的榆株特別加以照料。砍下的榆株一束束捆好,共有一百多束,碰到秋雨季節,每束榆株可賣到一千多錢。

第三年秋天,榆樹已粗如拳頭,竇義挑選枝幹挺直的榆株,砍下後又捆成二百多束,這時更賣得比以前多好幾倍的價錢。

五年後,竇義選最粗大的榆樹一千多株,用做屋梁建材,賣得三四萬錢,其他可做車廂板的榆樹共有一千多株,都堆積在廟院裏。

後來竇義已有家財百萬,於是他又買進大批麻布,雇人做成麻袋,又從內鄉買進數百雙新麻鞋,存寄在廟中。竇義召來長安街上的小孩,每天給他們每人餅三塊及十五文錢,再交給他們每人一條麻袋,在冬天裏撿拾槐子放在麻袋內。一個多月後,槐子已有滿滿兩車了。

竇義又要小孩們撿拾破麻鞋,每三雙破麻鞋換新麻鞋一雙,消息傳開後,遠近居民紛紛拿破麻鞋來換,一天之內,就換得一千多雙破麻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