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中華是學汽車機械製造相關專業的,在美國在讀完博士後,又在底特律工作了幾年。九十年代中期,適逢中國的汽車製造業開始蓬勃發展,他就毅然回到了國內。
他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也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平日除了工作,就是周末去教堂做禮拜和義工服務。到了三十八、九歲年紀才在別人的介紹下和高中數學老師沈小惠結了婚。女兒潘文瑾出生的時候,潘中華已經四十出頭了,沈小惠年紀也不小了,身體又不好,於是就辭了職在家專心帶女兒。
潘家在京郊買了一幢小型的三層別墅,彼時,那裏的房價每平米還不到五千元,這幢別墅離潘中華的工作單位不遠,一家三口在這裏過起了其樂融融的生活。
潘文瑾是個非常聰明懂事的小女孩,從三歲起,爸爸媽媽就帶她一起去教堂做禮拜,參加兒童主日學,唱聖歌,上英文的查經課,到了五六歲就能夠用英文整篇整篇地背誦聖經裏的內容了。
潘文瑾長到上學年齡,問題就來了,她家住的別墅區距離市裏的學校實在太遠了,即便是媽媽每天開車接送,來回路上也要花三四個小時。
潘中華和妻子去城裏考察了十幾所小學,也沒有找到令他們滿意的。作為老海龜和基督教徒的潘中華,還有一重憂慮,就是覺得現在學校的一些教育理念有悖基督教的教義,他擔心外界的雜亂紛擾會影響女兒心靈的寧靜純潔,使孩子淡漠了對主耶穌基督的信仰。他堅信,自己的女兒將來是要按照上帝的意誌為人類服務的,如果孩子去學校受教育,將來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將孩子重新引導回神的麵前。
一直在國內公立教育體製下成長起來,並長期在公立高中工作,的小瑾媽媽對於孩子教育的問題,心情是相當矛盾的,她既想讓小瑾按部就班地去學校讀書,也時常會對國內的應試教育的弊病感到痛心疾首。
兩人經過在一起研究討論小瑾的教育問題,卻始終沒有想不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有一次,潘中華到國外出差,買回了一套國外基督教會家庭教育的課本,他和妻子對這套教材進行了細致研讀,覺得內容深入淺出,既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又滲透了聖經的思想。經過慎重考量,他們決定對小瑾采取homeschooling(在家上學)的方式,由媽在家裏給文瑾上課,在潘中華看來,隻有這樣就,可以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更多地實踐神的愛,神的道。
文瑾的求知欲很強,學東西也非常快,媽媽又是當老師出身,教自己的女兒更是不遺餘力,她把國內小學的課本和國外的基督教家庭教育課本結合起來,進行同步教學,晚上爸爸下班,則會輔導女兒讀一些中文或者英文的課外書籍。
文瑾十歲前就跟著媽媽學完了國內小學所有的課本,國外那套教材也學了個七七八八,課外書更是看了不少。
媽媽又開始焦慮了,按照孩子這樣的學習進度,理科課程她勉強還能教再文瑾幾年,文科的課程,特別是英文,教起來已經力不從心了。在教會的幫助下,媽媽和文瑾加入了一個由他們所在社區的若幹個基督教家庭組成的“家庭教育合作計劃”。
這相當於一所超小型的家庭教會學堂,教授的內容以基督教古典教育的七藝(文法、修辭、邏輯、代數、音樂、幾何、天文)為核心,增加了一些曆史、生物、物理、化學等學校教育的內容。這個超小型的家庭教會學堂擁有一個Steering Meeting(核心決策委員會),負責甄選適合孩子們的教育資源,包括一些教材和書籍,製定教學大綱,考核分班等,他們根據家長的教育背景,由具備資格的家長擔任某一門課的老師,其他家長負責飲食、整理、外出活動等工作。
恰好,這個“家庭教育合作計劃”中,大部分家庭來自美國,所以,課程是用英文直接教授的,其中一個媽媽是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的學者,這無疑加強了這個小型基督教會家庭學校的師資力量。 孩子每周隻上三天課,其餘的時間在家裏看書,完成作業,這種形式更大限度地滿足了文瑾的學習願望,因為,文瑾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讀她喜歡的書了。
後來,文瑾的弟弟出生了,媽媽要分出大部分精力去照顧弟弟,不能再家庭學校裏教課,甚至無暇顧及小瑾了,小瑾隻能自己去社區裏的基督教家庭學堂上課,這不但沒有降低她的學習熱情,反而讓她的學習勢頭越來越猛。
就這樣,不知不覺又是三年過去了。
有一天,家庭學校裏的一位哈佛大學畢業的美國爸爸Bill(比爾)來家裏做客,找到了文瑾的爸爸,他告訴文瑾的爸爸:“你的女兒是個天才,她非常聰明,我認為,我們這個家庭教育計劃已經限製了孩子的發展,應該送她去美國讀書,美國有世界最棒的私立寄宿高中,而且這些頂級高中當中有不少是有教會背景的,那裏開設的課程非常豐富,老師也都是水平一流的學者,她在那裏一定能夠有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