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資的抱怨(一)
中國與世界
作者:周密
成本上漲阻礙了外商投資嗎
繼阿迪達斯、佳頓、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強企業將在中國的多家代工廠撤出後,零售領域也出現外資流出的新趨勢。繼3月5日宣布關閉湖南常德門店後,沃爾瑪無錫紅星路店、深圳園嶺店也分別於4月8日、4月20日停業。是不是成本過高導致了近期外資的離開呢?毋庸諱言,成本較低是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公司需要考慮的成本包括人力資源成本、原材料成本、土地使用成本、稅收負擔、水電費用、社會保障成本等。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9%,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2.0%;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上漲3.2%。從曆史數據來看,2013年的居民物價指數(CPI)僅比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2001年增長了36.1%,年均通脹率僅為2.6%。根據經濟學理論,適當的通脹是經濟保持活力的重要條件。在2001~2013年間,CPI最大值是2011年的5.4%,12年間CPI的標準差為2.1%,與均值接近,且隻有2002和2009年出現輕微下降。由此可見,中國宏觀經濟在最終消費品市場領域保持了穩定的低成本。
計算商品市場供給方企業的收益,也可通過價格指數——由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簡稱“出廠價格指數”)與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簡稱“購進價格指數”)一起來做分析。從2001年入世為起點,2013年的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增長了60.1%和29.0%,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0%和2.1%,廠商的生產利潤水平確實呈現被壓縮的現象。不過,以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為起點,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和0.4%。由此可見,危機爆發後,盡管外商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空間仍被壓縮,但壓縮的速度要慢於危機之前,身處其中的外資在生產資料方麵的成本壓力增長放緩。
中國的人力資源成本增長較快。2001~2012年間,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增長率為14.2%,外資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增長率為11.1%,外資企業人力資源成本上升的速度相對較慢。2012年外商投資企業與整體人力資源的工資水平的比值為1.19,遠低於2001年的1.62,外商投資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大幅減弱。但是,人民幣升值放大了外資需要支付的成本,增加了其發展壓力。
按照國際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外資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環節、獲得更低的成本為目的。隨著加工製造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環境保護的要求愈發強烈,原有的生產環節需要再次通過轉移來保持利潤。沃爾瑪在美國的超市雇傭的人員相對技能水平不高,還可以通過雇傭部分殘障人士獲得政府的補貼或稅收減免,進而調動了其回歸的積極性。外資從中國的撤離符合國際產業轉移的基本規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勢必引起外資流入中國的產業結構發生調整,低端製造業減少的同時可能為高附加值外資的進入騰出發展空間,為滿足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的升級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