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大樹底下好乘涼——傍靠山是你最直接的貴人(4)(2 / 2)

金庸在與於品海交接董事局主席一職時,曾發表講話,稱:“過去大約10年中,我熱衷於尋求一個聰明能幹、熱心新聞事業、誠懇努力的年輕人,可以將《明報》交托給他。如果不是我運氣好,不會遇到於品海先生這樣似乎‘量身訂做’的,比我想像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他是在加拿大讀政治經濟係的,對傳播事業至少熱衷了10年,至於企業策劃,那是天才。”

默默無聞的於品海得到了貴人金庸先生的相助而一躍成為香港商界的名人,這一方麵源自於品海與金庸先生非比尋常的關係,另一方麵也是於品海突出的才華得到了金庸先生的賞識。看來找貴人自身還得有實力,正如“打鐵還須本身硬”的俗語那樣,有了才華自然會有貴人的鼎力相助。

巧妙利用名人效應

人們大多有從眾意識,名人效應便是這種效應的體現。巧用名人作靠山,不但能擴大影響力,而且還有可能以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

許多時候你與名人隻是一麵之緣,但如果將這一麵之緣的作用用到極致,那麼他無形之中就成為了你生命中的貴人。

百事可樂問世於1898年,當時一位北卡羅萊納的藥劑師卡勒布·布拉空經過反複試驗,調配出了這種味道獨特的飲料。自從百事可樂問世後,它與老牌的可口可樂之間的市場爭奪戰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作為後起之秀,百事可樂一直在市場占有較大的份額。為爭鋒,百事可樂奇招百出,其中它在蘇聯及歐洲市場的開發上,曾經得到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這位貴人的幫助。

進入20世紀60年代,百事可樂試圖打垮可口可樂,為此當時的總裁斯梯爾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廣告大戰是其中一個主要戰場,雙方利用各種活動的機會,為各自的飲料大做形象宣傳。可口可樂在競爭中,始終占有一定的優勢。

早在斯梯爾任總裁之前的20世紀50年代末,由於美蘇關係開始解凍,百事可樂就開始了向前蘇聯及歐洲市場進軍。1959年美國政府批準在蘇聯莫斯科市舉辦“美國商品博覽會”。對此,可口可樂公司反應遲鈍,沒有特別策劃。而當時任百事可樂國際部經理的斯梯爾卻意識到這是一次難得的宣傳機會,要精心部署。

莫斯科“美國商品博覽會”召開的第一天,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尼克鬆陪同前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來到展廳。這是一次短暫而又難得的機會,許多記者瞄準了這一刻。斯梯爾從展台上拿出百事可樂,倒入精心準備好的杯中請赫魯曉夫品嚐。赫魯曉夫高興地一連喝了好幾杯,記者們用他們的照相機、攝像機拍下了這一串珍貴的鏡頭。

“總書記喝百事可樂!”

赫魯曉夫喝百事可樂的照片、圖像通過新聞媒體立即傳遍了前蘇聯的城鄉,傳遍了整個世界。蘇聯民眾認為,總書記都喝的飲料,肯定不是一般的品位。在赫魯曉夫的無意識“誘導”之下,前蘇聯呈現出競相品嚐百事可樂的消費熱潮。

由於蘇聯民眾喜歡喝百事可樂,莫斯科的“美國商品博覽會”開過後,百事可樂公司立即著手辦理“登陸”前蘇聯的相關手續,很快他們成了第一家獲準在蘇聯銷售產品的美國消費品公司。當可口可樂意識到錯過良機時,百事可樂不久又被批準在蘇聯設立生產工廠。

利用占領蘇聯市場的有利條件,百事可樂接著向東歐各國進軍。當時東歐各國在經濟上對蘇聯的依附性很大,大多數都屬於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之後赫魯曉夫在當時也有較大的政治影響。借助赫魯曉夫喝百事可樂的潛在影響,斯梯爾很快打開東歐各國市場。

1980年,莫斯科承辦第22屆夏季奧運會,百事可樂意識到這又是一次塑造形象的好機會,憑借過去一貫的良好關係,百事可樂成功地讚助了本屆奧運會,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它在前蘇聯的規模最大的西方消費品公司的地位。

奧運會期間,百事可樂的廣告不停地在賽前、比賽間隙以及賽事結束時播出,全世界數十億電視觀眾通過電視屏幕看到了百事可樂的廣告,百事可樂一下子深入到千家萬戶之中。而開始不太重視此事的可口可樂,此時如夢方醒,隻有眼巴巴地看著對方占盡優勢,他們下決心要在下屆奧運會上戰勝對手。

百事可樂借助赫魯曉夫的影響,為打開蘇聯及歐洲市場創造了條件,借助這種潛在的影響,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之前,百事可樂公司始終保持著它在蘇聯及東歐飲料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因此,赫魯曉夫算得上是百事可樂公司的一大貴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