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這樣唱道:千裏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的確.一個人如果有了朋友的鼎力相助,沒有什麼事是辦不到的。毫無疑問,朋友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貴人,人生會因朋友而不再寂寞,也因朋友的相助而更易成功。
多與朋友保持聯絡
朋友之間的關係就好比是一把刀,你隻有常“磨”,它才不會生鏽。要想讓朋友幫助你,並且成為你生命中的貴人,那麼平時則要多多幫朋友,多與朋友聯烙,這樣在你需要朋友的時候他們才會出現。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遇到困難想找朋友幫忙時,卻突然想起來,自己已有很長時間沒有聯絡朋友了,現在有求於人家就去找,會不會太冒昧了?會不會被人家拒絕?在這種情形之下,很多人就開始後悔平日沒與朋友聯係,沒多幫助朋友了。
來看看這樣一則寓言:黃蜂與鷓鴣因為口渴得很,就找農夫要水喝,並答應給農夫豐厚的回報。鷓鴣向農夫許諾它可以替葡萄樹鬆土,讓葡萄長得更好,結出更多的果實;黃蜂則表示它能替農夫看守葡萄園,一旦有人來偷,它就用毒針去刺。農夫並不感興趣,對黃蜂和鷓鴣說:“你們沒有口渴時,怎麼沒想到要替我做事呢?”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平時如果不注意與人方便,等到有求於人時,再提出替人出力,就難免太遲了。
國人諷刺急時求人的做法,最簡練精彩的話就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俗話說得好,“平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真正善於利用關係的人都有長遠的眼光,早做準備,未雨綢繆,在緊急時刻自然能得到幫助。
如果平時不燒香,等到需要時才“臨時抱佛腳”,盡管你抱得很緊,下很大的功夫,人家也很可能一口就回絕你的請求。因為這個時候在他心裏肯定以為你太勢利。隻有平時關係搞好了,到需要時才會有求必應。
想讓朋友幫助你,與朋友建立良好持久的關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經常與朋友保持聯絡。不要等到需要別人幫助時才想到別人。
“關係”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會生鏽。很多時候,長時間不與某位朋友聯絡,最終就很可能失去這位朋友。
所以說,主動的經常性的與朋友聯係對於搞好你與朋友的關係非常重要。試著每天打幾個電話聯係朋友,不但能鞏固自己的交際範圍,還能維係情誼。如果一天打通10個電話,一星期就有50個,一個月下來,便可到達200個左右。這樣一來,你的人際網絡每個月大概都可多十幾個“有力人士”。那麼,在你急需朋友幫忙時就不會找不到人了。
法國有一本《小政治家必備》的書,書中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起碼搜集20個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理的人的資料,並把它背得爛熟,然後有規律地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朋友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個人日後高升,自然會為你的仕途鋪開一條坦途。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而對那些不必要的應酬往往不太重視,日子一長許多原本牢固的關係就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就會逐漸淡漠。一定要珍惜與朋友之間的友誼,即使再忙,也別忘了與朋友溝通感情。
其實,保持朋友間聯係,並不要求我們做的太多,隻要在閑暇時去朋友家走一走,或隨意地寒暄幾句,或進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總之,隻要我們在努力加深朋友對自己的印象,讓彼此之間越來越熟悉,關係越來越融洽。就不愁朋友不會幫你了。
遇到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剔口,如果實在脫不開身,也要寫信或托人帶去祝福或安慰。
朋友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加強聯係。如果朋友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盡管因工作忙沒有很多時間來往,但朋友遇到困難時鼎力相助或打聲招呼,才顯出你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來。
“患難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關鍵時刻拉人一把,別人會銘記在心,當你需要幫助時朋友就肯定能為你“兩肋插刀”了。
常與朋友保持聯係,增加彼此感情,這看似輕鬆,但要堅持下來卻並非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隻要堅持下來了,那麼在你有困難時,不用去請朋友,朋友自會主動來幫你。相反,如果平常與朋友沒什麼聯係,需要時再去找朋友,人家大半是不會樂意的。
對朋友的“興趣”產生興趣
與朋友僅僅保持聯係是不夠的,這不能讓朋友真正的與你交心,他可能把這種聯係當作必要的應酬,雖然你是盡心盡意,但他可能會覺得煩,因此,我們要潛心下來同朋友相交,真誠地對朋友的興趣產生興趣,讓朋友成為知己。
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人抱怨道:“還是朋友呢!真不夠意思!”“被朋友欺騙真是痛苦”,“朋友不像個朋友”,這些人總在怨恨朋友的不是,而很少反省自己的不足。如果自己確實真誠地對朋友發生興趣,真正的朋友決不會如此對待你。
事實上,從朋友的興趣出發,尋找朋友的“閃光點”並予以回應,朋友一定會向你露出真心的笑容。朋友的“閃光點”,是朋友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若找到了它,就等於找到了朋友人生的意義所在,自然會被朋友當做知己了。欣賞朋友的“閃光點”,不就等於在欣賞朋友這個人嗎?朋友焉能不有所“回報”?朋友的“閃光點”讓朋友活得更有“滋味”,更有價值,而欣賞朋友的“閃光點”會讓朋友的“閃光點”更亮、更大、更有光彩,而朋友當然不會忘了你這個“始作俑者”,當然會把你當成知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