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聽完,沉思了片刻,突然笑了起來,“既然出海如此危險,那當年您老為甚要出使琉球?”
“皇命已下,不得不為,老夫雖然是福建人,生活在海邊,但也是戰戰兢兢,唯恐有失,幸運的是一路雖小有波折,但還是順利抵達琉球,如今想來還是後怕的很。”
“我聽說,朝廷出使琉球的使者一向不允許是福建人,就是因為福建與琉球比鄰,您老可是開了一個先例。”
潘榮很明白張超的意思,他是出身福建的官員,心知肚明,出海根本沒有朝廷中人想象的那麼恐怖,所以當日他先是悄悄的宣揚出海的恐怖,然後主動請纓,才突破了朝廷的禁令,得以順利出海。
這次出使他表現極好,一舉聞名朝野,所以回京就被迅速提升,一直坐到了南京戶部尚書的位置;另外出海他也是收獲頗豐,與福建海商也建立了密切的聯係。
所以對於出身內地的張超夢想出海,他本能是反對的,沒想到張超如此聰明,頃刻間就發現了他的漏洞。你是福建人,以前都不用你們,如果你要拒絕,援引一下前例回避即可,為什麼會接受,而且出海還那麼順利,你在騙我嗎?
潘榮老了,沒有了當年的銳氣,見到朝氣蓬勃的張超,就想到了二十多年的自己,所以說出了實情,
“老夫當年已過不惑,卻身著綠袍,默默不聞,心中甚恥之,不得不行險一搏,你卻完全不同。
小小年紀就名聞天下,又擅長理財,一旦科舉有成,朝廷立刻就會重用,應該以求穩為上,二十年之後老夫的位置你就能坐上;
即使你科舉不中,也是廣有身家,還有嬌妻稚兒,更不該冒險,讓她們擔驚受怕。所以老夫實在不明白,你為甚一心要出海。”
張超明白,隻要他想出海,肯定就有人會問這個問題,潘尚書隻不過是第一個問起的,所以斟酌了一會,他首先問道,“潘老,如果我說是一心為國為民,您老信不信?”
潘榮一下子被張超逗樂了,“你還隻是個秀才,就算想著為國為民,是不是太早了一點?既然你這麼想為國為民,老夫姑且相信,你說來聽聽。”
張超神情變得有些嚴肅,開始訴說,“在我看來,目前的大明有一些問題,雖然還沒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但已經積重難返。”
張超掰著手指列舉出他的一些看法,明朝的財政危機,土地兼並的不可避免,以及由此導致的流民問題,北方嚴重的生存危機。
“在學生看來,解決這三個嚴重問題的關鍵是把餅做大,而不是想著怎麼分餅。而出海逐利,以域外之財以濟大明財政,以域外之地以安大明百姓,以域外之糧以喂北地軍民,這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如果想著均財富來安頓天下黎民,不僅走不通,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出現王安石改革的弊病,導致黨爭不斷,到時候我等就是天下的罪人了。”
潘榮越聽臉色越發嚴肅,等張超說完後,他沒有點評,“這都是你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