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美國英雄 範·克萊本(1 / 3)

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美國英雄 範·克萊本

人物

作者:張朋汨

深夜花園裏,四處靜悄悄,樹葉兒也不再沙沙響,夜色多麼好,令我心神往。在這迷人的晚上,小河靜靜流,微微泛波浪,明月照水麵閃銀光,依稀聽得到,有人輕聲唱,多麼幽靜的晚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1958年,一陣清爽的風從鋼琴大賽的舞台上吹向了全世界。在美國人範·克萊本贏得莫斯科首屆柴科夫斯基鋼琴大賽之後的獨奏會上,熱情的俄羅斯聽眾用一陣又一陣的掌聲歡迎這個一臉稚氣的“瘦高個兒”再一次回到舞台的中央。隻見他微整琴椅,身體稍稍向後靠去,遠離琴鍵,腦袋微微向裏側著,凝視著遠方。隨後,帶著明顯拉格泰姆風格和百老彙式和聲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從克萊本的指尖緩緩流出,聽眾群中先是爆發出一陣掌聲和笑聲,然後便立即沉浸在這支悠揚的小曲裏了。克萊本樸實溫暖的音色在空氣中鋪陳開來,滲透進聽眾的耳朵,融化在人們的心裏。在那個處於冷戰高峰背景的灰色年代,克萊本在柴科夫斯基鋼琴比賽上的奪冠被認為是美國對蘇聯的一次勝利,而高傲的蘇聯人也選擇了接受和喜歡美國——通過範·克萊本。

早在範·克萊本獲得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金獎之前,他少時的經曆已注定了他的傳奇人生。1934年7月12日,小哈維·拉範·克萊本(Harvey Lavan Cliburn Jr.)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什裏夫波特。他的母親麗爾迪亞·比·奧布萊恩(Rildia Bee O’Bryan)早年畢業於辛辛那提音樂學院,之後又就讀於紐約的音樂藝術學院(後來更名為朱利亞音樂學校),師從李斯特的弟子阿圖爾·弗雷德海姆(Arthur Friedheim),是位頗有前途的鋼琴家。但由於她父親反對她以音樂會鋼琴家作為職業,麗爾迪亞不得不回到了德克薩斯州,最終嫁給了哈維·拉範·克萊本,一個收入平平、寡言少語的石油公司的銷售代表。

小克萊本是家中的獨子,他三歲起由母親教授鋼琴,四歲就在學生音樂會中演出。在他六歲的時候,全家移居到德克薩斯州。盡管小克萊本的父親希望他能成為一名傳教士,但隨著小克萊本琴藝的日益精湛,他的父親漸漸發現他將來注定要從事音樂,於是親自在家中的車庫裏搭建了一個練琴房。克萊本自小就是一個十分感性的孩子,生性靦腆害羞,和其他同齡的美國孩子不一樣,因為怕手受傷,克萊本不敢嚐試任何體育活動,因此他在學校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在家裏,克萊本是個從來不淘氣的孩子,更是一個優秀的鋼琴學生。克萊本一直很感激他的母親,每每談論到麗爾迪亞對他的影響,他總是深情地說是他的母親教會他找到鋼琴的“聲音之眼”。“她總是告訴我,”他說,“人聲是人類的第一件樂器,當你演奏鋼琴的時候,彈出的並不是數字,而要找到歌唱般的聲音。”麗爾迪亞還擁有十分優美的歌喉,年少的克萊本在演奏中超越同齡人的優雅和歌唱性與母親的專業訓練及音樂熏陶不無關係。十三歲時,克萊本與休斯頓管弦樂隊合作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在美國國家鋼琴大賽青少年組獲獎。此後,麗爾迪亞認為她的兒子應該跟隨更優秀的老師,獲得更全麵更專業的學習,於是她把克萊本帶到紐約,讓他參加朱利亞音樂學校的大師班。克萊本隨即獲得了該校預科的資格,但是他拒絕跟隨母親之外的任何人學習,於是他們又回到了德克薩斯州。直到十七歲中學畢業後,克萊本才終於向母親妥協,接受了朱利亞音樂學校的獎學金,師從烏克蘭出生的名師羅西納·列文涅(Rosina Lhevinne)。羅西納·列文涅是朱利亞音樂學校的一位著名老師,她延續了安東·魯賓斯坦的傳統,“先讓學生在心裏培養出適當的情緒,想象出想要的聲音,再將它彈出來”。她認為,光有樂感是不夠的,而是需要設計過的情緒,控製樂曲中的每一個分句、音色和布局,讓聽眾感同身受。克萊本拜師於列文涅完全是出於母親的堅持,因為她的恩師阿圖爾·弗雷德海姆的第一任老師正是安東·魯賓斯坦。母親希望克萊本能夠傳續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教學和演奏方式,演奏出精致且富有內涵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