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9月3日,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火焰霎時衝上天空。當驚恐的人們趕到現場時,隻見原來屹立在這裏的一座工廠隻剩下殘垣斷壁,火場旁邊,站著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已使他麵無血色,渾身不住地顫抖著……
青年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炸藥實驗工廠化為了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五具屍體,四人是他的親密助手,而另一個是他在大學讀書的小弟弟。五具燒得焦爛的屍體,令人慘不忍睹。青年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邁的父親因大受刺激而引起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
事後,警察局立即封鎖了爆炸現場,並嚴禁青年重建自己的工廠。
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地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但是,困境並沒有使青年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駁船,駁船上並沒有裝什麼貨物,而是裝滿了各種設備,青年正全神貫注地進行實驗。
他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諾貝爾。一次又一次失敗之後,他終於發明了雷管。雷管的發明是爆炸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隨著當時許多歐洲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開礦山、修鐵路、鑿隧道、挖運河等都需要炸藥。於是,人們又開始親近諾貝爾了。他把實驗室從船上搬遷到斯德哥爾摩附近的溫爾維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接著,他又在德國的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諾貝爾的炸藥成了搶手貨,諾貝爾的財富與日俱增。
諾貝爾一生共獲專利發明權355項。他用自己的巨額財富創立的諾貝爾獎,被國際學術界視為一種崇高的榮譽。
可見,耐性與恒心是實現目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是發揮潛能的必要因素。耐性、恒心與追求結合之後,便形成了百折不撓的巨大力量。
一位青年問著名的小提琴家格拉迪尼:“你用了多長時間學琴?”格拉迪尼回答:“20年,每天12小時。”
也有人問基督教長老會著名牧師利曼·比徹,他為那篇關於“神的政府”的著名布道詞,準備了多長時間?牧師回答:“大約40年。”
俗話說得好:滾石不生苔,堅持不懈的烏龜能快過靈巧敏捷的野兔。如果能每天學習一小時,並堅持十二年,所學到的東西,一定遠比坐在學校裏接受四年高等教育所學到的多。正如布爾沃所說的,“恒心與忍耐力是征服者的靈魂,它是人類反抗命運、個人反抗世界、靈魂反抗物質的最有力支持,它也是福音書的精髓。從社會的角度看,考慮到它對種族問題和社會製度的影響,其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也不為過。”
凡事沒有耐性,不能持之以恒,正是很多人最後失敗的原因。英國詩人布朗寧寫道:
實事求是的人要找一件小事做,
找到事情就去做。
空腹高心的人要找一件大事做,
沒有找到則身已故。
實事求是的人做了一件又一件,
不久就做一百件。
空腹高心的人一下要做百萬件,
結果一件也未實現。
在職場上打拚,我們要像狼一樣,具有一股水滴石穿的耐性,靜候在獵物旁邊,耐心地準備,直到一瞬間的爆發。
適時的等待是為了成功前的爆發
白天時,狼盯上一隻黃羊,先不動它。一到天黑,黃羊就會找一個背風草厚的地方臥下睡覺。這會兒狼也抓不住它,黃羊身子睡了,可它的鼻子耳朵不睡,稍有動靜,黃羊蹦起來就跑,狼也追不上。一晚上狼就是不動手,趴在不遠的地方等。等一夜,等到天亮了,黃羊憋了一夜尿,尿泡憋脹了,狼瞅準機會就衝上去猛追。黃羊跑起來撒不出尿,跑不了多遠尿泡就會顛破,後腿抽筋,就跑不動了。這樣一來,狼很輕鬆地就能將黃羊捕獲。
狼在捕捉獵物時從不蠻幹,而是善於等待機遇。它們知道,魯莽草率地作出行動,即使有充沛的體力跑完所有草原高山森林沙漠,也很難達到自己的目的,捕到好的獵物。而等待時機,善用技巧,輕而易舉就能實現願望。在每次行動之前,狼都會考慮如何創造、發現及利用機遇。正如因此,狼幾乎在每一次行動中都能如願以償地捕捉到獵物。
事實上,狼身上的忍耐精神對人而言就是一種對人生的等待。
那什麼是等待呢?等待就是在堅守時不任意妄為,不鋌而走險,不降格以求,不隨風搖擺,不出賣原則,不違背靈魂。等待的後麵是一種尊嚴,一種信念,一種節操,一種原則,一種大道。等待的同時也應該是學習是發展是充實,是自我完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