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一個字一個字把他個人的背景吐出來,小夥子漸感尷尬,他剛才在老師麵前班門弄斧,卻難得老師耐心細聽,沒有點破。
真正有學識的人,愈加謹言慎行。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學識才華是無需語言來吹捧的,它存在於人的頭腦中、心靈裏,文化的積澱在體內透過人的精神折射並體現出來。
學會低頭
一個真正偉大的人其第一個考驗即是謙讓。
--羅斯金
富蘭克林年輕時特別高傲,走路總是趾高氣揚的。有一次他去拜訪一位有名的教授,不料在進門時不小心被門框狠狠地撞了一下,額頭上當即就露出了一道紅印。富蘭克林狼狽不堪,一邊搓揉著撞痛的額頭,一邊非常生氣地盯著那道比一般住所要矮很多的門框。
這時教授從裏麵走了出來,笑著對富蘭克林說道:
"年輕人,撞痛你了吧?如果你要懂得生活,你就必須學會在該低頭時低頭,這才是你今天到這裏來的最大收獲。"
接著,教授又意味深長地說:"趾高氣揚體現在許多年輕人的身上,他們總是愛把自己評價得過高,直到某天也撞上了矮矮的門框,才後悔自己把頭抬得過高遭受了重創。其實,要想穿過一扇門,就得讓自己的頭低過門框;而要想登上山峰之巔,就必須得讓自己低頭彎腰,努力向上攀登。"
雖然富蘭克林額頭上被碰撞的紅印早已經消失了,但教授的話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裏。在此後的生活中,他變得非常謙遜謹慎,並把"學會低頭"寫進了他的行為準則之中,這對他今後成為影響世界的偉人起著至關緊要的作用。
謙虛是人們必備的一項美德。位置站得越高的人越懂得低頭,而站在最低位置的人卻不懂得這個道理。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監視。
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當世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點破自己與劉備是英雄後,劉備嚇得把筷子也丟落在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筷子,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數。他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誇張、炫耀、吹牛,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辦法是很讓人放心的。他在後園種菜、論英雄都折射出一種低調做人的生存智慧,正是這種自謙的態度使他能夠在群雄紛爭的年代保住性命,積蓄實力,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局麵。
真龍潛於深水,藏而不露往往能夠成就真英雄。在群雄並起的爭霸年代,低調、不張揚是智慧的生存方法,是為將來積蓄力量做準備。謙虛的要義就是,懂得何時該低調,何時該張揚。低調時隻是在儲存能夠張揚的資本。如果不懂得適時保持低調,隻知道一味地張揚,那麼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三國時期的鄧艾就是這方麵的一個例子。
三國時期,鄧艾以奇兵滅西蜀後,不覺有些自傲起來,司馬昭對他本就有防範之心,現在看他逐漸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變,於是發詔書調他回京當太尉,明升暗降,削奪了他的兵權。
鄧艾雖有點軍事謀略,卻少了點知人、自知的智慧,他既不清楚自己處境的危險,也不明白自己何以招來麻煩。他隻想到自己對魏國承擔的使命尚未完成,還有東吳尚待自己去剿滅,因而上書司馬昭:"我軍新滅西蜀,以此勝勢進攻東吳,東吳人人震恐,所到之處必如秋風掃落葉。為了將養兵力,一舉滅吳,我想領幾萬兵馬做好準備。"他喋喋不休地闡述自己滅吳的計劃,無疑是在引火燒身的同時,再火上加油。
司馬昭看其上書心更存疑,他命人前去曉諭鄧艾說:"臨事應該上報,不該獨斷專行,封賜蜀主劉禪。"鄧艾爭辯說:"我奉命出征,一切都聽從朝廷指揮。我封賜劉禪,是因此舉可感化東吳,為滅吳做準備。如果等朝廷命令來,往返路遠,遷延時日,於國家的安定不利。《春秋》說,士大夫出使邊地,隻要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鄧艾雖說不上比古人更具節義,卻還不至於幹出有損國家的事。"
鄧艾強硬不馴的言辭更加使司馬昭疑懼之心大增,這時,那些嫉妒鄧艾之功的人找到了攻擊的機會,紛紛上書誣蔑鄧艾心存叛逆。司馬昭最後決定除掉鄧艾,派人把鄧艾秘密殺害。
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有一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它乃兵馬俑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這件曠世傑作不僅是雕塑史上的精華,同時也蘊含了一種極具智慧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