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變化(2 / 2)

從過去談錢者鄙,到如今“全國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待開張”就能明人心巨大的轉變。

而這種心態轉變又導致了商業氛圍的變化。

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商品種類開始變得多樣,許多商品不好賣了,企業和商業係統的職工收入又都開始與效益掛鉤。

於是,各種邪門歪道也不分公的私的了,一起開始橫空而出。

像京城晚報就刊發了一封讀者來信《並無散裝華姿香波出售》,來反映在夜市買到假貨的遭遇。

原來,這位讀者從“東華門夜市”買了一瓶散裝華姿洗發香波。

回家一用,發現和以前買的原裝洗發香波完全不一樣。

不但氣味差異很大,使用效果也很不好。

後來,他寫信給生產廠家,方知上當受騙,買到的是冒牌貨。

而國營商店也好不了多少。

沒幾《京城晚報》又刊登了一件新聞——在“大柵欄”的一家國營百貨商店,打折甩賣的庫存羊毛衫就遭致了顧客集體退貨。

敢情有人發現了在羊毛衫的包裝紙上寫著是滬海生產的腈綸商品。

當時售貨員還不肯承認強詞奪理,“紙是紙,貨是貨,紙貨各不相幹。”

結果有一位懂行的顧客,拿打火機當場試驗,發現羊絨衫材料燒過是硬的,確定腈綸無疑。

在場的群眾都忍不住義憤填膺,這家百貨店才肯給這些顧客退錢。

但最嚴重的問題,其實還是出現在冰箱上。

這一年,京城市場上電冰箱供不應求。

盡管物價局明確電視機、電冰箱等高檔耐用消費品不會漲價。還發出《加強電冰箱價格管理的通知》。

但不同百貨公司電器櫃台上的同款電冰箱產品,價錢很有可能能差出幾百塊,這完全是因為“批件”在倒騰加價的關係。

總之,人們的道德觀似乎也抵不住金錢的誘惑下降了。

開始信奉無所不用其極,能賺錢就是好漢的道理。

但這還不是全部,就連文化娛樂也開始變得扭曲,變得讓人感到邪性。

像電影院吧,這一年國產電影的票房成績開始大幅下降。

頭半年,除了陳氏父子的那沒有廠標,差點胎死腹中的《父與子》大受歡迎之外。

就再沒有什麼國產電影能有一半以上上座率的。

連電影放映員都覺得無奈和頹廢。

他們特別納悶一點,咱們的導演,幹嘛就非得拍那些去外國拿獎,而國人又不愛看的電影呢?

什麼時候能拍出《第一滴血》這樣場場爆滿的片子,那才叫本事。

而電視劇《滬海攤》的播映,雖然滿足了國人們的感官刺激需要,勝景空前。

但是洪家的老爺子和老太太竟然介意起這部劇的不真實和格調低劣來。

洪祿承認為劇中人物、事件、乃至發型、服裝、語言,絲毫沒有當年“滬海特點”。

演得根本就不是什麼“滬海攤”而是“香港攤”。

王蘊琳更是覺得這電視劇胡演一氣,表現的隻是一些交際花、刺客、打手、流氓之間的恩怨情仇,會對孩子產生消極的壞影響。

為此,洪家專門發布了一項禁令,禁止此劇於家中播放。

就連洪衍武偷著給洪鈞看了兩集錄像帶被抓住了,還惹得老爺子、老太太老大不高興呢。

結果沒有絲毫法外容情,反而殺雞駭猴、以儆效尤了。

這叔侄倆不但喪眉耷眼挨了好幾的呲兒,洪鈞還被罰刷了一個月的碗呢。

之後也絕了,滬海馬上就爆發了一場賭博風大案。

參賭人數之巨簡直令人吃驚,而且成員不但有學生、教師、還有幹部。

京城也被查出了好幾起在錄像廳裏,打著看《滬海攤》名義,插播隱晦電影的案件。

就好像為這部電視劇的不良影響背書似的。

這自然又加重了洪衍武和洪鈞的“罪孽”,讓他們倆在家連喘口氣都得心翼翼。

瞧這日子過得,來去,隻不過看了兩眼許文強和馮程程嘛。

竟然就壓抑到了好像有今兒個沒明兒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