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2)

以前每當過年的時候,很多電視台都會播放西遊記的電視劇,總會在有意和無意中看過很多集。便以為對西遊記比較熟悉,就像冬天裏的大白菜即熟知對口又覺的平淡無奇,從來沒有缺少過也沒有去重視它。直到無意中看到關於西遊記的解讀,像吳閑雲的【西遊記未解之謎】、悲哀的【西遊記未解之謎】、天涯YUWEN的【西遊記潛規則】,這些和我們認識不一樣的解讀,這才發現原來西遊記這顆大白菜還能品出別樣的滋味。有人提到了原著與電視劇的不同,便也有了看書的想法,在網上下載了一部,大體的翻看了一遍,也沒有什麼驚喜的發現,隻是覺的有半首詩很熟悉。想了又想才記起,很多年前曾經借閱過一次西遊記,也像現在一樣大體的翻看了一下,除了對那半首詩感興趣記了下來,其它的都沒有留下什麼印像。看過很快歸還了,後來書的主人有話說。由於時間太久記的不是太清楚,好像是說:看的太快了,這樣看不到什麼。那時候覺的這話比較好笑,一陣笑話便拋在了腦後。如今記起了這些,想想那些人的解讀,便忍住耐性、乏味,在有空閑的時候,把西遊記比較細致的翻看了一遍。時間久了,也有了一些感悟,便想要集綴成書。因為西遊記主要講述孫悟空做行者、西天取經、最終功成為佛的經曆,借此意起書名【修佛】,說一說我對西遊記中人物、事件、孫悟空成長經曆的看法。西遊記做為一部名著,它所表述的內容相當豐富。主要以道儒佛三教和一的全真思想為主,這裏麵即有道家的五行匹配,道與名之間的認識;也有儒家孔子提出的“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修身的經界曆程,對待人際關係的的掌控;又有釋家對心、形、行、情、果的修行,七情六欲的禁抑;還有世俗對待前程、名聲的態度。西遊記通過講述孫悟空在追求名(長生)中,由於青春的叛逆,缺少自我約束力和外界的管束,放縱自我,走上歧途,鑄成大錯,受到懲罰,後又通過反省,開始了一條內心自我鬥爭、糾結和用心修行善心、善形、善行、善情、善果,明意、正心、新名的行者之路。書中我們的主角先後用石猴、美猴王、孫悟空、戰鬥勝佛五個名字代表了他五個不同的時期。石猴兒是他的嬰幼兒時期,此時他“食草木、飲澗泉、采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以玩樂為主,心性任憑自我發展;美猴王是他的兒童期,開始接受外界的稱讚、認同,並因被讚美而自信;靈台山中,被箁提祖師起名孫悟空-孫者小子也,悟空,正確的認識自己;孫悟空,正確認識自己的小孩。此時孫悟空進入了少兒期,開始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如果不能正確的認知,就會犯錯誤,受到來自社會的懲罰,要想改過,隻有修行。在開始追隨唐僧西天取經時,唐僧給他起名行者,孫行者,修正言行的小孩兒。這是孫悟空從少年向成年人轉變的時期。孫悟空到達西天,取得真經,成了戰鬥勝佛-一個戰勝自我的聖人。表明了孫悟空的心性此時已完成了從少年到成年人的轉變,達到了成熟成年人的標準,成為眾多少年在向成年人轉變中學習的榜樣。吳承恩老先生通過孫悟空的五個人生階段,講述了他從留守兒童變成問題少年,又被縱容,犯下錯誤,受到懲罰,悔過自新,開始走了一條身心的修行之路,最後功成為佛的過程,來講述一個人的長經曆。中國人講究格物、致知、明意、正心、齊家、治天下,古代的每一個文人都少不了學習先賢的這些修身、齊家、治天下的思想,也會擁有自己的見解。我們的吳承恩老先生就在西遊記中向我們產述了他的見解。西遊記通過孫悟空的成長經曆,描述了一個人格物、致知、明意、正心的進程,通過取經過程中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唐僧師徒四人相處關係的演變,表明了他對於各人修身的看法,對於家庭中父與子、兄與弟之間關係的態度,;通過孫悟空的成經曆,西天取經對隊伍的組成及代表的現實社會意義,向我們樹立了個人成長、社會組織建立學習的榜樣。表達了吳承恩老先生的思想、觀點和社會現像的認識,以達到教育天下的目的。西遊記中塑造了眾多的仙魔妖怪的形像,他們各俱特色,並同周圍的人廣泛接觸。我們也聽說過許多關於神狐妖仙的故事,就好像這些擁有神奇能力的生物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可時有誰見過呢?即然吳承恩老先生以表達他的思想觀點為本意,為教育天下大眾為目的。那麼西遊記中的眾多角色、諸多事件就會有它們現實生活中的代表和意義。孫悟空、豬八戒及黑熊精等角色並不是說他們是動物變成的人形,應該是指人性,是說人的性格俱有動物的特點,隻有這樣才可以被周圍的人接受而不認可。吳承恩老先生要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和對社會現像的認識,為什麼要用這種神魔的形式、暗喻的手法,來講述一個人的成長經曆呢?在中國最高尚的職業就是教師,受人尊重。最不能做的事就是教人如何做人怎樣成人。教書育人古往今來都是一件大事,每個時代都有一套固定的思想模式。如果你的想法與大眾雷同,還用你教?如過不同,那就是離經叛道,眾人會群起而攻之。就像【黃帝內經】這樣的傳世之作,還要假借先賢之名;像朱熹這樣的大人物立言,也要假托孔聖人。況且我們的吳老先生的思想觀點,同當時的主流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有些不同。比如書中第七十七回:孫悟空逃出獅駝國,求助於如來,如來說“···孔雀出世之時最惡,能吃人,四十五裏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頂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它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從它便門出,恐汙金身,是我刨開他脊背,跨上靈山。欲傷他性命,當被諸佛勸解,傷孔雀如傷我母,故此留他在靈山會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箁薩···”如來的意思是說,佛的善身也是從惡中修成的,成佛之後,還要留惡為善之母。孫悟是這樣學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之後的滅法國中,施法剃光了一城軍民的頭,迫使一心要殺和尚的國君接受了和尚,並聽從行者的話改國號為欽法國。有人說西遊記是一部浪漫主意的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人保護唐三藏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的真經的故事。西遊記通過這些故事向我們展現佛道之間的鬥爭,我們又怎麼解釋太上老君對孫悟空的幫助呢?有人說孫悟空在打鬧天宮時同西天取經路上的本領差距巨大,我們如果弄清楚大鬧天宮、西天路上同各種妖魔的鬥爭等所代表的意義,就會發現這些同孫悟空的戰鬥力無關。有人說西遊記中取經路上的情節過於雷同,我們在看西遊記的時候,不能隻看孫悟空同各種妖魔做鬥爭的表麵形式,應該去了解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反應了怎樣的一種現實意義,裏麵的妖魔又代表了什麼。比如我們家喻戶曉的三打白骨精,孫悟空僅憑借妖氣就認定了白骨精所變化的少婦、老婆婆、老公公是妖精。我們也知道,因為書中事先作了交代,在電視劇中,我們更直觀的看到白骨精變成了這三個人。可是唐僧、豬八戒、沙和尚卻沒有看到,也不像孫悟空那樣能認出來。如果我們事前也不知道,書中事先不做任何交待,而是先後出現了少婦、老婆婆、老公公,並在主觀上把他們當做了好人,還都是弱勢群體。孫悟空見了後就說他們是妖精,不由分說把他們先後打死。是不是還會無條件的支持孫悟空?對豬八戒的說法會不會也有些相信?會不會認可唐僧的態度?有一個現實的例子,也許能說明這個問題。是這樣一種現像,有一個我們明熟知的青年男子,他形像凶惡,穿著古怪,口碑極差,當街抓著一個少女的手,說她是小偷。我們見到那個少女,她身材瘦弱,眼中含淚,說那青年怨枉好人、耍流氓。有人質問男子,他說誰是小偷他能看出來。就像白骨精沒有抓住唐僧一樣,誰都沒有看到少女偷東西,青年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少女是小偷。我們應該聽信誰的話?又該怎麼做呢?如果青年像孫悟空一樣的牛氣,再動手打了少女,那結果會怎麼樣?這樣我們也許對孫悟空被唐僧驅逐,就有了一些理解。西遊記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有對應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些都很值的我們細細的品味。孫行者的西天取經之路,就是他的成長之路。他遇到對的妖魔就是我們在人生的西行路上所麵對的現實問題。西遊記的每一個故事都代表了一種社會現像,每一個魔難都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坎。讓我們一起認真的品味西遊記,以孫悟空為榜樣,師從天下公認的好名聲(唐僧)修行身心,化解人生西行路上的魔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