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割新成果· 開放新格局(1 / 1)

收割新成果? 開放新格局

榮譽焦點

【本刊綜合報道】6月21日,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上海舉行第九次領導人會談。境外華文媒體特別是台媒積極關注,輿論認為,此次會談是在兩岸兩會領導人換屆之後舉行,別具意義。同時,此次會議最大亮點在於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將締結有史以來最複雜市場開放協議的新局。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收割成果

香港《大公報》指出,兩會分別於去年和今年完成人事調整後首次高層會晤,標誌著兩會事務性協商將翻開新篇章,因而別具意義。此次會談的重頭戲是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意味著大陸和台灣將進一步擴大彼此市場的開放幅度,朝兩岸經濟一體化又跨出了重要一步。

新加坡《聯合早報》21日報道指出,台海兩岸昨日在海協會與海基會領導人第九次會談召開前夕,強調了今日雙方即將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重要性。文章說,兩岸“兩會”今天所要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是兩岸工商界期待已久的一項協議。

台灣《旺報》指出,這次會談最大亮點是協商兩年多的《兩岸服貿協議》,終於收割成果,服務業因涉及人的流動,開放難度高,因此也代表兩岸締結有史以來最複雜市場開放協議的新局。

《大公報》文章還說,近五年來兩岸關係如沐春風,兩會功不可沒:通過雙方平等協商,推動了兩岸交往機製的不斷建立和規範,解決了大量兩岸同胞關切的問題,實現了兩岸全麵直接雙向“三通”,促進了兩岸人員往來不斷擴大,推進了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和經濟合作機製化,為保護兩岸同胞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為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創造了更多有利條件。同時,通過兩岸協商培養互信和積累經驗,也有利於雙方今後進一步破解兩岸關係前進道路上的難題。

《旺報》文章說,在以往兩岸往來封閉的年代,很難想象中銀、建行等大陸銀行來台設立營業據點。如今,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後,大陸銀行不僅可赴台成立分行,還可參股台灣地區本土銀行,這是兩岸銀行股權合作的序曲。

台灣《中華日報》評論指,馬英九就任以來,兩岸關係已轉趨和緩,台灣在經濟層麵也享受到“和平紅利”。兩岸兩會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兩岸兩會第九次會談將兩岸經貿協議推向服務貿易層次,這也是ECFA成果的展現。

台媒稱兩岸互設辦事機構有急迫性

台灣《中央日報》網絡報稱,正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即將簽署之際,台灣在野黨聯手反對兩岸互設辦事處條例草案,朝野之間雖未發生重大衝突,但臨時會中本案不會過關,看來已成定局。但是,兩岸互設辦事處既有必要性,也有正當性,更有迫切性,希望在野黨不要一味杯葛,也希望執政黨加速推動,早日完成立法。

台灣《旺報》21日文章指出,馬英九日前表示,兩會互設辦事處是政治協商的開端,“兩岸間廣義的政治協商早已展開”。

台灣《聯合報》21日社論指,兩岸協商曆經八次“陳江會”到如今,為兩岸關係發展建構嶄新藍圖;但不可諱言,兩岸協商也逐漸遭遇到很多瓶頸,必須深究問題根源,才能尋求突破之道。

該報指出,兩岸經貿談判要走出瓶頸,大開大闔,就必須擴大談判深度和廣度,增進雙方互信。

《聯合報》稱,兩岸政治談判雖然時機尚未成熟,但若能透過互設辦事處議題切入兩岸關係定位與互動模式的提升,亦是為兩岸政治協商鋪路的一條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