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是人類的夢想,而“長生”要先從“養生”開始。養生的觀念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主要的理論依據是經典的中醫思想,古稱“道生”、“攝生”、“養性”等等,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從“粗茶淡飯保平安”到“膳食金字塔”的提出,養生觀念不斷發展。養生,就在生活的最平常處——飲食。飲食,是人類生存之本;飲食,也是養生的基礎。養生,應該從“吃好”、“吃對”這個基礎層麵開始。

吃,還是不吃?怎樣充分意識到“吃錯”的危害?怎樣才能吃對?

飲食中有個重要的概念叫做“獲利原則”,即你所吃的東西對你的健康是否有利,有多少利。要想“吃對”,就得了解我們所吃的東西具備什麼樣的功用,對健康有什麼作用,就要了解飲食的相關知識和學問。每一種食物都有自身的特性與功效,吃對了能達到延年益壽、防病治病的目的。食物的選擇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選擇得好,進食者會獲得營養,也會得到快樂。選擇食物要根據我們的身體狀況來進行,進食的效果要與身體結合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根據養生學的平衡理論,我們既要了解吃的食物,也要了解自身,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健康養生的目的。牢記平衡原則和獲利原則,我們才能真正地在飲食中獲利。

如果不了解食物的特點隨便吃,可能就會吃得不合適,甚至是吃錯,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為了吃,不要盲目“大吃大喝”,不要忘記“病從口入”的健康法則。2003年一場可怕的“非典”,就讓人類的“大吃大喝”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飲食過程體現了太多的技巧與智慧,所謂的“吃商”也就是看你對自身及飲食的了解程度。一個很了解自己又具備飲食知識的人,肯定是一個“吃商”較高的人,能結合自我與外我,實現養生中要求的平衡狀態。

要想提高“吃商”,就要對身體所需的六大類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水)有個全麵了解。而且,知道了這些還遠遠不夠,需要用“吃”的實踐來證明。吃對了,有益於健康;吃錯了,對健康有損害。

究竟怎樣才算是“吃對”?這個問題要從吃什麼、怎樣吃來回答。本書將充分結合營養要素對人體的作用,以及人體自身的需要,以人為本,讓各種飲食圍繞“人”來展開,詳細解答怎樣才能“吃對”。

首先是吃什麼?

吃東西不能隨心所欲,合理膳食才是王道。根據這個原則,要多吃穀物以補充碳水化合物,多吃水果和蔬菜以補充維生素,適量進食肉類以補充動物性蛋白質,少量吃油更有利於健康。要遠離那些雖然好吃,卻沒有任何營養價值的垃圾食品。

還要回歸自然,回歸綠色。目前還沒有哪一種食物能夠完全滿足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元素,我們身體所必需的物質要從各種各樣的食物中獲得,所以在飲食上要吃得很雜,要全麵涉及,要合理搭配,這是“吃對”的根本。

很多人覺得,正常飲食並不能保證人體的營養需求,於是把目光投向了保健品。因為盲目,很多人不但沒有獲益,反而傷了身體。這是缺少對自身及保健的了解造成的。不能全怪保健品,因為保健品隻有吃得合適,身體才能健康。

其次是怎樣吃?

首先,吃一定要有規律,要在正確的時間吃正確的東西。中國人一日三餐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這種方式可以保證我們營養攝入的全麵和規律性,有利於消化吸收。這是飲食習慣問題。壞的飲食習慣如果長期得不到糾正,就等於“吃錯”,便會影響健康,嚴重的會導致疾病。

其次,吃的方法也很重要。食物的加工、烹飪方法往往也就決定了食物營養能被我們攝取多少。有些方法做出的食物雖然很好吃,但營養價值全被破壞,這也是“吃錯”。

第三,不同的人飲食不同。人體都有差異,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內的飲食也應有所不同。一種食物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適合我們的身體,如果患有某種疾病,有些東西就不能吃了,比如糖尿病病人要忌食含糖量多的食物。

此外,飲食與運動的關係也是密不可分的。餐後合理的運動能夠幫助消化吸收,不恰當的運動往往會造成胃腸道消化吸收障礙。俗語講“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是有道理的,隻有飲食與運動配合得當,才會更好地發揮身體的各項功能,永葆健康。

吃,看起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也最容易出錯、做錯。真心地奉勸大家,與其為了虛榮的“養生法”而付出許許多多的精力與金錢,不如用心留意生活中最平實、最重要的“吃對健康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