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官 製(1 / 3)

秦漢

秦始皇兼並列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集權製帝國。秦朝中央官製的特點是丞相總攬政務,三公、九卿總己以聽於丞相,皇帝對重大政務作最後的裁決。西漢建立,以黃老之術治國,凡事不欲更張,故官製延襲秦製,略有損益而已。但是自漢武帝開始皇權取代相權成為一種規律,後世的官製演化一直延續者這條規律。漢武帝以用兵匈奴為由將原屬少府的尚書改組為直接隸屬於皇帝本人的秘書班子,從而親決政務,建立了以內朝為核心的統治體係。從此以丞相為首的外朝隻能辦理例行公務。西漢哀帝時罷丞相,置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並稱三公,亦稱三司。罷禦史大夫官,以禦史中丞為監察機構的長官,成立禦史台。由此,這一中國獨有的獨立監察體係得以建立,一直延續到清末。東漢時,政出尚書,三公坐而論道而已。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製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議所製,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分別為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禦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對丞相負責,按其職能,行使權利。九卿其實並不止此數,但按韋昭所說的“漢正卿九”,用秦時的官名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衛尉,負責皇宮守衛;太仆,負責皇帝車馬;少府,負責皇帝財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物;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三公九卿製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製。從三省六部製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製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曆史中的中央官製三級製度才算壽終正寢。三公九卿這一製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製,並左右中國封建中央官製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製,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公九卿製度雖在結構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間,官職的名稱及權利和三公九卿製的部分結構卻一直在變動之中。並且,製度之外其他中央機構的出現也衝擊了三公九卿製。

漢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為“太常”;“衛尉”改為“中大夫令”;“廷尉”為“大理”;“典客”為“大行令”;“治粟內史”為“太農令”,武帝時改為大司農。武帝時改“大行令”為“大鴻臚”,“郎中令”改為“光祿勳”。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職能,至於動機可能是語言變遷而尋求官名的準確。無獨有偶,三公的名稱也有比較大的變化。漢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漢成帝時更“禦史大夫”為“大司空”,漢哀帝時“丞相”更為“大司徒”。

以上更名在現在我們看來似乎是更名,其實在當時並非是更名,而是另有原因。

比如,大司馬一職,原是霍去病和衛青討伐匈奴,帶去的馬匹有十四萬,但至班師入塞之時卻不到三萬匹,所以任兩人同為大司馬。而原來的太尉田蚡被太皇太後竇氏下令免官,太尉之職從此長期空缺。再加上,霍去病何衛青二人長期對匈奴作戰,手下兵將極多,久而久之,太尉的職權就逐漸轉移到大司馬。另外,應當了解,太尉其實在漢初是不常設的。太尉一職的或置或廢,大都與征伐或時局有關。如漢文帝三年,罷太尉官,歸屬丞相,這年五月就是由灌嬰率軍還擊匈奴的入侵。景帝時,太尉職銜也隻恢複了4年。以此為背景來看,大司馬替代太尉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漢武帝時改革了中央官製,把中央官員分為分為外朝官、內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內朝官,或稱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和左、右、前、後將軍,尚書,以及侍中、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等。所謂內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專任行政職務的,與行政性質的正規官稱的外朝官相對而言的。

三公之中以禦史大夫等級最低,職能也比較模糊,一方麵為丞相之副,一方麵供內廷的差遣。

在漢武帝之前,三公九卿製實際已有近代君主立憲的影子。丞相為主要的治國大臣,丞相府中有個百官朝會殿,皇帝有時也親臨朝會殿與丞相商議國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議,然後領銜上奏。而日本由首相對天皇負責,天皇聽政則在一千多年後的“明治維新”時期才有此景象。但與此君主立憲製中不同的是,西漢的大司馬依然對皇帝負責,軍隊依然為皇帝私人所有,而非國家。

孝武皇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權重,連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並遣使送藥;丞相死後,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並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西漢,皇帝與丞相的衝突在武帝時達到高峰,本來漢武帝對田蚡言聽計從,但田蚡得寸進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