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深深地愛著對方的夥伴可能會發展成為親愛的朋友,老年人更是如此。不過,通常來說,妻子和丈夫之間,無論他們如何幸福,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是或者被視為一對親密無間的朋友。當然,這並不是說,愛就沒有友誼那麼高尚,而是說二者是不同的,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如果把婚戀之愛視為一種形式的友誼,那麼,這種友誼就是建立在相互利用或者相互愉悅的基礎之上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任何幸福的婚姻當中,都存在有一種交換的幸福:一方歡快地給予,另一方則會更加歡快地接受;不過,如果一方抑製住自己的性欲,這也會促使另一方抑製住自己的性欲。到這個時候,這種友誼就會有危機和裂痕。
隻有友誼才能打開心結
對於友誼的重要性,弗朗西斯.培根在《論友誼》當中對此做了最為清楚地說明。與亞裏士多德不同,他並沒有把友誼分成三類,而隻是說明了真正的友誼的重要性。他寫道:除了真正的朋友,沒有人能夠打開你的心結。你可以通過懺悔或者其他方式,與朋友分享痛苦、快樂、希望、擔憂、懷疑、意見等,從而搬走壓在你心頭上的石頭……
朋友之間的這種溝通、交流方式會取得兩種不同的效果:一方麵,如果分享快樂,它會使雙方獲得雙倍的快樂;如果分享痛苦,它會使痛苦的一方減去一半的痛苦。這是因為與朋友分享快樂隻會讓自己更快樂,與朋友分享痛苦則會減緩自己的痛苦。
我認識的一位名叫馬克.朵爾恩老師給我講述了一件事情,闡述了友誼的另外一個好處。一次,他同另外兩個人在一起。後來,另外兩個人為一件事情討論起來,討論得十分激烈。
在此期間,他一直都沒有參與他們的爭論。後來,那兩個人當中的一個對他說,“馬克,對於我們談論的問題,你的看法是什麼?”
“我又能說些什麼呢?”朵爾恩回答說,“在此期間,你們兩個人一直在說,而我卻什麼也沒有說。”
真正的朋友就是我們對他可以打開心扉、暢所欲言的人。
兩個朋友之間的私人交談會幫助雙方弄明白自己對所談論議題的真正看法。即使雙方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朋友之間關切、友好的交談也會使雙方洞察事物的水平。培根說,向朋友表達心聲的人“會使他變得更加聰明;與朋友進行一個小時的討論勝過一天的苦思冥想。”
朋友可以對我們的私人問題和商業事務發表看法,提出建議。我們可以不采納他的建議,我們永遠都不用擔心因為不采納他的建議而使他受到傷害或者冒犯。對於我們自己麵臨的問題,朋友要比我們更清楚,因為他不是當事人,看待問題不會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因而顯得更客觀、更真實。因此,他的建議可能比我們自己想出的辦法要高明得多。
朋友是自我的延伸
從某種程度上講,朋友是一個人自我的一種延伸。在生活當中,我們有時需要他人為自己的訴訟辯護。朋友能夠也會幫我們做這件事情的。如果沒有朋友,一個即使很完美的人也會顯得不完美。
拜訪朋友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甚至隻是知道他還活著就令人感到快樂。處於某種說不出的原因,知道朋友還活著,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廣闊,覺得心裏溫暖、踏實了許多。
英國精神病醫生斯普爾吉綸和皮爾森博士共同編寫了《生活當中的情感問題》一書。在書中,他們寫道:兒童需要得到關注,交談,重視,這樣,他們就會有一種建康、滿足的感覺。成年人同樣也需要這些東西。朋友之間可以通過談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感情、經曆等得到這些。與奢侈品相比,朋友更重要,因為他們是必要的。朋友之所以重要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能夠給予我們,而且還因為我們的給予必然會得到回報。
18世紀的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博士說過,一個人應當不斷地修補友誼;在生活的旅途中,他應當結交更多的新的熟人。當然,如果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是純潔的,那麼,自然是不能怠慢朋友。要保持良好的朋友關係,那就需要耐心、付出時間和精力甚至是金錢。一個不去維係與朋友關係的人與一個不關心自己衣食住行的人沒有什麼兩樣。這使得我想起了朋友講的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