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不願來深圳

個人問題

作者:劉玉成

“80後”的我們,十年寒窗,躍出農門,本以為有了基礎就可以紮下根來。可是我們忘記了身後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父母。孩子9個月的時候便由婆婆帶回老家生活,至今已經兩年過去了。其間除了逢年過節的短暫團聚,多半是借助電話,通過婆婆的口來還原孩子成長的每一天。自他跟著奶奶回了老家後,同事們常常說,你怎麼還不把他接過來啊?每當這個時候,我隻能無言苦笑:我也想啊,可是在這裏住不慣。婆婆說在這租人家的房子,總沒有安全感。所以在孩子留守老家的這兩年時間裏,我們勒緊褲腰帶買車買房。多半隻是為了給自己在城市安個家,更重要的,為了以後婆婆再來時能有一點歸屬感,一家人可以生活在一起,享天倫之樂。

轉眼孩子就要到3歲了,將其接到深圳也成了我們夫妻常常討論的話題。在老家,雖衣食無憂,但孩子總要適應城市的生活,畢竟城市才將是他以後要學習生活的地方。

我們原本計劃著今年清明節之後就將孩子接過來,之後孩子也多半是在深圳生活,老家是不能常常回了。過年的時候,我們正式告訴公公婆婆,等到清明節的時候回家掃墓,順便把孩子接到深圳來。但經濟條件有限,我們還無力全職照顧孩子,奶奶還得跟過來帶。對於我們的計劃,公公婆婆不置可否,隻輕描淡寫地說了句“好”。

接孩子來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們夫妻倆每日興奮地計劃著要帶他們去哪裏玩,要添置哪些東西……曾經,婆婆不想來深圳,是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安全感,但是現在不同了,在這個城市,我們有了自己的家了。

一天午休時,孩子爸爸打電話給我,語氣中充滿了沮喪,原來是他問婆婆收拾好來時要帶的東西了沒有,婆婆發了一頓牢騷,還說“一百個不想來深圳”。這一句話像一記重拳,重重地打在了我的心上,但我也隻能安慰著“受傷”的孩子爸爸,“可能是最近外婆生病,媽的心情不好吧,別多想”。

今年上半年,80多歲的外婆身體一直不好,生病住院期間都是婆婆在照顧。幾次通電話,聽到的也都是外婆身體差,舍不得婆婆來深圳之類的。記得一次,婆婆仍是這樣絮絮叨叨,我不忍心,便說“要不你就晚點來深圳吧,等外婆身體好些”。本是這麼一說,婆婆像得了聖旨一樣,語氣輕快地說“那好,那好!”後來無意中得知,其實外婆的身體隻是比往年稍差一點,沒有婆婆描述的那麼嚴重,其實婆婆根本不想來,外婆身體不好也隻是一種說辭。

麵對婆婆的“欺騙”,我並不生氣,隻是覺得萬般無奈。

婆婆兄弟姐妹六個,全住在一個小區裏。雖然有三個弟妹在上海,但是老家平日也仍然很熱鬧,有時候打電話回家時也是常常聽她說在哪個舅舅家吃飯。習慣了群居生活的婆婆自然不願意來到這個除了兒子、兒媳舉目無親的深圳。記得婆婆曾經開玩笑說:“城市再好也不如家裏好,大家都在一起,左鄰右舍關係那麼好。城裏門挨門都不認識彼此。”

記得同事也曾向我描述他怎樣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說服自己的爸爸媽媽來城市,結果父母也隻是小住了幾天。“沒辦法,他們在老家生活一輩子了,知曉那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知道哪裏的蔬菜新鮮,哪裏的早餐味道地道……不像在城市,我們上班一走,他們就變得‘舉目無親’。”

現在,我也遭遇了同樣的困境。

看著窗外的霓虹閃爍,我陷入沉思:對於“80後”的我們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憑著自己的勤奮努力,我們跳出農門;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在這個新城市人的身份背後,故鄉已經回不去了,可是父母卻仍停在故鄉。

我們以為隻要買了房,老人們會滿心歡喜地來“安居樂業”;以為自己融入這個城市就是城市人了,卻不曾想,對於這個城市,我們仍然是外人,最起碼我們這一代是,因為我們的父母還在別處,我們的根還在別處。

婆婆最終沒有如期跟著孩子爸爸來深圳。

最終,我們妥協了,答應婆婆再多照顧外婆一個月,最遲“五一”要過來。婆婆也答應了。

可是真到那一天,婆婆會不會又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