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之道,山場、活水與茶境(1 / 2)

茶之道 山場、活水與茶境

封麵故事

作者:王愷

韓國陶藝家宋承和的茶碗全部是自然釉料,他也相信這些茶碗將歸於塵土在中國的茶曆史上,山泉一直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聯生活周刊》的茶選題,如果從我們刊物走訪茶山算起,至少已經有8年曆史;而“茶之道”專刊,到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似乎還沒有結束的考慮,這在三聯的刊物史上,也算是一件突出的事情。其實背後的原因並不奇怪,這幾年中國開始轉型,整個社會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熱情有增無減,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知識產品亦在深度開發之中。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自然而然能持續引起人們的關注——我們並非在操作一個無根的選題。

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們最先考察了日本和中國台灣的茶道之路,收獲良多。我們發現,在日常的飲茶世界之外,確實存在一個更注重茶的精神內涵的新的世界;這裏麵既包括了複雜的儀式,優美的環境,也包含了精致的器物,精心的飲用方式,構成了一個超乎一般飲茶之上的茶道的世界。那麼,這個世界是否可能在中國大陸出現?事實證明,確實如此。隨著我們茶刊物的問世,也隨著一些茶人的推廣,這兩年中國茶的飲用方式處於巨大變革之中。各地的茶空間紛紛興起,茶席的鋪陳成為慣例,對茶具的追求也成為顯學,似乎無此不能飲茶。

這種追求並沒有什麼不妥。不過,還是有一種傾向讓我們心生困惑:在茶的追求上,是表麵的儀式感重要,還是茶湯本身,也就是那杯茶給人的感受更重要——我們的答案顯然是後者。那麼新的問題又誕生了,如何追求一杯好的茶湯?中國人對於茶湯的追求,早在我們若幹年前考察山地林場之時,就有深刻印象——一山之隔,一江之別,便有不同的茶,無論是製法,還是飲道。差以毫厘,則滋味各異。一片樹葉,如何創造茶香極限,中國人千百年來,一直在摸索之中。以茶為本,這才是我們這個民族對待茶的態度。

如何達到這種“茶本主義”?毫無疑問,那片被精心製造出來的(茶)樹葉,隻有在與水的互相激發之後,那杯茶湯終於誕生。這是物理的事實,也是認知茶世界的基礎。今年,我們由此出發,穿越茶湯所依附的各種茶器、茶具與茶筵……進入更深的茶的內在世界。

首先是繼續走茶山。聽起來並不新奇,早在2007年開始,我們就去到普洱地區,在之後的幾年內,中國最主要的茶葉產區我們都走過,包括黃山、武夷山、安溪,雲南產區、四川產區、湖北產區等,也調查了中國很多茶類的生長環境和製作工藝,可是這些調查在今天看來都未必成熟,僅僅是簡單的茶山尋訪。今天我們要做得更加深入,並不是說要走到深山老林去尋找好茶,而是說要找到茶山真正值得調查的東西,我們的切入由山場開始。

所謂茶園的山場,指的是一種好茶的誕生環境,包括土壤、氣候、溫度、濕度、環境,周邊植物,茶園朝向和護理;當然,也包括管理山場的人,包括采摘,更包括製作者的精心,隻有前後協調一致,才能把優秀山場裏的茶,製作出真正的風土特征。

山場的重要性,其實在茶葉發展史上一直存在,許多名茶,不僅僅是出自名山,更有名山中特殊的環境,才達到某種其他茶所沒有的口感,這在茶書中記載得很清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某種品類的名茶已經成為昂貴商品的時候,人們開始不再注重茶葉山場的重要性,而是以工業化為標準,在區域內廣泛種植——這時候,山場的考察更加重要,我們要弄清楚,究竟那些精微的口感,到底得益於哪些因素?

也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考察,放棄了若幹過熱的區域,比如岩茶產區,比如普洱茶產區,而是尋找了一些人們不太注意的好茶,包括黃茶、白茶、六堡黑茶,也包括古老的蒸青綠茶,希望能在這些山場的走訪中,重新樹立起一杯好茶的標準。那些山場的精細影響持續深遠,可能山場裏的一支東南方向的野花的香味,通過種種複雜的因素,其味道一直彌漫到桌上的那杯茶湯之中。但是這種連接並不是表麵那麼簡單,我們的作者劉殊瀅在武夷山調查琢磨多年,周邊植被的香味如何在茶葉中體現出來,還是個複雜的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