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乙肝疫苗第一人:陶其敏(2 / 2)

在漢斯·米勒和陶其敏的帶領下,經過十多年的積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肝病方麵的研究走在了國內同行前列。1984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成立了肝病研究所,陶其敏任所長,漢斯·米勒任名譽所長。

自製試劑盒讓日本人瞠目

要想研究乙肝病毒,就先得把它找出來。1973年初,雖然中國當時十分艱難,但米勒等領導還是想盡辦法,派陶其敏前往日本學習最新的血凝法檢測技術。

回國之後,很快日本帶回的檢測板用完了,要依賴日本的技術對全國人口進行大範圍的抽樣調查,這在當時無異於天方夜譚。“日本的不能用了,就自己做。”陶其敏說,僅用四個月,她們就造出了一套自己的乙肝檢測試劑盒。日本專家檢驗完試劑盒後,被驚得目瞪口呆。

檢測試劑盒很快全國推廣。並進行抽樣調查,發現中國澳抗陽性人數比例竟高達10%!

“我在臨床工作這麼多年,也知道乙肝不好治啊。”說起乙肝治療,從來不服軟的陶其敏也不得不承認想從治療入手,非常困難。如果能找到一種疫苗,像對付天花、小兒麻痹這樣對付乙肝,似乎是最好的辦法。

1975年,陶其敏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看到一篇報道,美國科研人員從病毒攜帶者的血液中,分離出病毒並滅活,然後打在大猩猩身上,發現大猩猩產生了乙肝抗體,卻並未感染乙肝。

“當時我看到這篇論文立即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不就是離心嗎?”陶其敏對離心技術早就爛熟於心。“好像是3000轉,我用試管最底下的那一層,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全是表麵抗原,沒有病毒的大顆粒。這個純的表麵抗原應該就可用來製作疫苗了!當時所有人都高興壞了。”陶其敏說。很快,1975年7月1 日,代號7571的中國第一支乙肝疫苗在陶其敏手中誕生了!

試打第一支疫苗

根據國際慣例,研製出的乙肝疫苗需要首先在大猩猩身上進行檢驗。大猩猩沒確定有效,那就不能給人注射。就這樣,第一支乙肝疫苗被冷藏了起來。

“大家當時著急呀,都想知道這支疫苗到底有沒有用。而且患者又增長非常快。”陶其敏卻一直聯係不到試驗用的猩猩,心急如焚。

不能再等了!自己先打!陶其敏一咬牙作出這個決定。這是件大事,得征得家人同意。“當時老頭子在外地參加運動,一年都不回來,就不用給他說了。我回到家就告訴了兩個年幼的孩子。他們還小,啥也不懂,我說什麼就聽什麼。我說:“媽媽要打一種針,可能會得病,你們暫時離我遠點。”陶其敏回憶說。

注射疫苗後,她每天都測量體溫,一個星期就要查一次血,監控著自己血液中的變化。一個星期,沒有發現抗原;一個月,仍然沒有抗原;三個月過去了,抗體卻出現了!這意味著她已經獲得了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而沒有染上乙肝。

疫苗研製成功了!

根據衛生部的安排,陶其敏把自己製作血源疫苗的技術和整個工藝無償提供給了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從此乙肝疫苗開始在國內逐漸推廣。

轉眼間35年過去了,中國乙肝病毒攜帶者人數已由當年的10%下降到7%,5歲下兒童感染率更是從5%下降到了0.3%!

回憶起35年前的這一幕,現今已80歲的陶其敏仍記憶猶新。

(據《醫藥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