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農曆除夕上午,記者跟隨陝西西安市的朱強一家趕回位於寶雞市眉縣的老家過年。汽車沿著平坦寬闊的環山旅遊路行駛,途經西安市周至縣、寶雞市眉縣,這一線是我國的獼猴桃優勢產業帶,沿途水泥柱林立的獼猴桃園連綿不斷。朱強感慨著:“‘要想富先修路’真不假,這條路的確帶富了不少村。”
穿過一片獼猴桃園,汽車駛上一條水泥路,進入了眉縣青化鄉風池村。家家戶戶大門上新貼的春聯、門神,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鑼鼓聲,把這個典型關中農村的年味渲染得分外濃烈。
這是一個有著近500戶1800多口人、180多公頃耕地的大村。是省級一村一品(獼猴桃)示範村,村西南兩公裏就是整齊劃一的國家級獼猴桃標準化生產示範區。村裏10多年前就通了自來水,2003年鋪了水泥路,傳統的高屋大院、新建的紅瓦白牆二層樓挨挨擠擠。
朱強的弟弟朱加全一家和父母親住在村裏,老母親臘月二十八之前就炒了臊子、蒸好了饃,盼著家人團圓。豐盛的年飯在農村不稀罕了,村民你來我往拜年時談論的稀罕事也不少:誰家新買了大液晶電視、冰箱,誰家新起了二層樓,誰家的老人60歲就能每年領到200元養老保險金……話題不離“致富”主題。
當被問起去年的收入時,朱加全給記者取來個賬本,上麵工整地記著"2009年糶陳麥1000斤,950元;糶新麥2095斤,1928元;賣玉米291元;賣辣子3892元;打工7000元;糧補570元……”朱加全說:“這些年的收人在穩定增加。”
全家8畝7分地,去年3畝多小麥套種辣椒,收了4000多斤鮮辣椒,價格能達到1元/斤,收入比2008年隻賣五六毛錢一斤時翻了一番:2畝地的4000多棵大葉女貞樹苗,年前有人來看過,願意按每棵6~7毛錢左右收購;2006年建起的2畝“海沃德”獼猴桃也要掛果了。
“這兩年,種辣子主要是穩定收入,等2011年到獼猴桃盛果期了,收入就能大大增加。”朱加全說,去年獼猴桃的平均收購價達到了1.5元/斤,比往年高出五六毛錢,按卣產5000斤算,毛收入就能達到七八千元,比種辣椒、種蘋果都劃算。他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家裏種了2畝多“秦冠”蘋果,價格最好的一年共賣了7000多塊錢,當時全村大概有1/3的人家有蘋果園,家裏現在的6問大屋就是1988年前後賣蘋果蓋起來的。但是,到了1995年以後,蘋果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陝西省果樹研究所工作過的朱強接過話茬說,上世紀90年代前後,渭北的蘋果優勢產區逐漸發展起來了,品質、規模都超過關中老產區,關中蘋果優勢漸微。但秦嶺野生獼猴桃資源豐富,1978年開始,科技人員開展了獼猴桃種質資源調查和品種選育工作,90年代起,不少農民通過種植獼猴桃發家致富,獼猴桃種植逐步在周至、眉縣推廣開來。
朱加全說,現在村裏80%的人家都種有兩三畝獼猴桃。記者問,是否擔心獼猴桃也像蘋果一樣興幾年就不行了?他很幹脆地回答:“咱眉縣、周至是優勢產區,是‘獼猴桃之鄉’,連新西蘭人都在咱們這裏建獼猴桃基地,聽說以後要建大型的獼猴桃深加工廠,種獼猴桃肯定行。”
記者了解到,2005年新西蘭環球園藝公司就與眉縣人民政府簽訂了30年的獼猴桃產業開發協議,投資2000多萬元,在青化鄉建設100公頃獼猴桃出口示範基地。據眉縣農業局資料矽示,該縣已初步建成了渭河以南、秦嶺以北涉及8個鄉鎮、115個村的獼猴桃優勢產業區,獼猴桃總麵積發展到17.6萬畝,占耕地總麵積的50%,全縣6.86萬戶農戶中有4.38萬戶從事獼猴桃產業生產。計劃到2012年,全縣獼猴桃總麵積突破1.33萬公頃,產量達到23萬噸,產值達到10億元,農民人均產業收入3000元以上,把該縣建設成國家級獼猴桃標準化示範區和全國最大的優質獼猴桃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