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貝
作者:
1949年3月28日夜,與毛澤東相識23年、詩詞唱和不斷的柳亞子寫下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詩中充斥著他內心的不滿和牢騷,流露出了歸隱故鄉之意。這一天離柳亞子到北平不過10天、毛澤東進北平隻有3天。
“牢騷詩”的來源,有一個史實背景,當時擔任毛澤東秘書的田家英對此事的來龍去脈一清二楚。
田家英說,柳亞子先生曾提出在解放江南以後,他想回到江南某省任職。但那時中央誠意地挽留他在北平工作。當時中央與地方的政權尚未確定,江南、西北、西南諸地尚待解放,那些地區當權人士的政治態度尚未明了,所以黨中央對中央及地方的人事安排,還不可能有一個全麵的考慮。而且當時的首要議程還是部署渡江作戰與對南京李宗仁政權的和談問題。因此,中央當時對柳亞子的工作願望自然難於表示肯定的態度。加上他還有沿海地方職務,工作必然會特別艱難繁重,柳老的年齡與身體狀況能否適應也是一個問題。因此,中央要柳老留在北平是較妥當的安排。
柳亞子詩的言辭比較激動,全詩為:
開天辟地君真健,
說項依劉我大難。
奪席談經非五鹿,
無車彈鋏怨馮歡。
頭顱早悔平生賤,
肝膽寧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馳捷報,
分湖便是子陵灘。
柳亞子詩的末聯才是牢騷的關鍵:“等到解放江南之後,我還是回到家鄉去做一名隱士!”
毛澤東的答詩,前四句是:
飲茶粵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
落花時節讀華章。
這是從毛柳之間的舊誼新情入手,文辭懇切,情意動人。第三聯“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更是以標準的詩人對詩人的方式,向對方做了一點略含幽默的坦誠勸慰,語言精妙。柳先生得此詩後,縱然還有氣,也就難於大發了。末聯“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才是答詩的點睛之筆:“還是留在北平吧,在這裏觀魚比在富春江畔的子陵台上要好看得多”!
田家英是去頤和園專送毛主席詩的當事人,也是在毛柳之間曆次傳書送信、詩文往來的專使。他的話應當是可信的。
(摘自《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