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
作者:卓愛平
1922.7.16——7.23 上海 代表人數12人 全國黨員195人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二大是一大黨綱和1921年11月陳獨秀簽發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中確定的事情。出席大會的人員,由一大中央局成員、部分地區黨組織的代表和出席遠東民族會議後回國的黨員代表三部分組成。與今天民主選舉黨代會的代表不同,二大代表不是民主選舉的,除上屆中央局成員是當然代表外,其他代表由中央局提名或協商確定。他們是:中央局代表陳獨秀、張國燾、李達,地方黨組織代表楊明齋、羅章龍、王盡美、許白昊、蔡和森、譚平山,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代表李震瀛,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局代表施存統等12人(尚有1 人名字不詳),他們代表著全黨195名黨員。與一大相比較,參加二大的人員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外國人,便於隱蔽。
大會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上海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輔德裏625號舉行。會議開了一整天,聽取了陳獨秀代表中央局作的一年來的工作報告;張國燾關於出席遠東民族會議的經過以及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情況報告;施存統關於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情況報告。
因為二大召開前的6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幹事李啟漢被上海租界工部局逮捕並判刑,《勞動周刊》也被迫停刊。考慮到上海政治環境險惡,為安全起見,在會務的安排上,二大決定少開全體會議,大多數時間都用於起草文件和分組討論,並且每次全體會議都更換地址。第一次全體會議結束以後,代表們就分散開分組會,然後變換地址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結束以後,代表們又再次分散到黨員家中討論。
二大開會地點的保密工作做得相當成功,毛澤東後來對斯諾說: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我本想參加,可是忘記了開會的地方,又找不到任何同誌,結果沒能出席。後來,毛澤東曾在中共七大上說:“有些同誌未能當選為代表,不能出席和旁聽,很著急,其實這沒什麼,就拿我來說,我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逢雙的大會我都沒有參加。”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在有生之年,他出席了多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然而,1922年毛澤東卻因為開會地點不固定而錯過了出席中共二大的機會。
在會議前後8天的時間裏,共舉行了3次全體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在英租界另一個地方舉行,主要討論了準備寫入大會宣言的7項綱領式條文。會議期間,推舉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組成大會宣言起草委員會,蔡和森、張國燾又推陳獨秀為宣言執筆人。陳獨秀用2天時間起草宣言,提交起草小組討論。蔡和森作了許多補充和修正,張國燾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共同完成了提交大會討論的宣言草案。
7月23日,在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討論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共產黨章程》以及《關於“世界大勢與中國共產黨”的議決案》、《關於“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決議案》、《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關於議會行動的決案》、《關於“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議決案》、《關於少年運動問題的決議案》、《關於婦女運動的決議》、《關於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等9個決議案,並決定出版黨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周報。
會議選舉陳獨秀、李大釗、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宇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另選3人為中央候補委員,組成了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蔡和森、張國燾分別負責黨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大會於23日當天結束。
二大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會議內容最為豐富的代表大會之一,大會的中心議題和突出貢獻是製定了民主革命綱領。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集中反映了二大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成果。
大會根據列寧關於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以及黨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初步探索,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這份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文件,通過分析中國革命所處的時代特點、社會狀況,揭示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宣言”初步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是民主主義革命,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革命的動力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革命的前途是通過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