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在做事的事情總是希望能展現最好的自己,談話的時候總是渴望一吐為快,這樣就難免會與人發生矛盾。比如我們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就常常會出現觀點的分歧,你認為事情應該這樣辦,別人卻認為事情那樣辦可能會更好些。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很難避免的,關鍵是我們掌控好自己,想想自己應該怎麼做。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由著自己喜好來辦事,所以我們在某些時候還得學會克製和忍讓。當與人產生矛盾時,我們應該找出雙方的分歧,權衡一下雙方這樣僵持下去到底值不值得,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們大可忍讓一下,為了一點芝麻小事而弄得臉紅脖子粗,甚至鬧到互相仇恨的地步就很不值得了。在平時我也會經常接觸一些這樣的中學生,他們在某個問題上與自己的同學、朋友發生了矛盾,由於一時衝動,自己的感情難以抑製,就跟對方“翻了臉”,可事後想想,其實那樣的爭執和吵鬧完全是沒有必要的,所以就覺得很是後悔,還得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想著怎樣跟別人道歉,怎樣彌補這段關係。這其實是很不值得。如果在當時,這些同學能克製一下自己的情緒,學會忍讓,事情就會簡單很多。
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傾聽和忍讓是一種好姿態,它能幫助你巧妙地化解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成就你的好人緣。
挖掘讚美的力量,輻射你的影響力
勵誌大師卡耐基曾經對渴望成功的人提出過這樣的忠告:“說句好話輕而易舉,隻要幾秒鍾,便能滿足人們內心的強烈需求,注意看看我們所遇見的每個人,尋覓他們值得讚美的地方,然後加以讚美吧!”隻要你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其實學會讚美也是我們獲得好人緣的最佳法寶。
讚美別人是一種有效的情感投資,而且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讚美長輩,你能得到他們的嘉獎和稱讚;讚美同學和朋友,你能贏得崇高的友誼;讚美陌生人,你同樣能得到真摯的回報。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別人在接受我們的誇獎時,是何等的高興滿足,如果符合讚美標準的良好行為,他們會一直保持著,對於那些他們身上還不具備的優點,他們則會將稱讚作為一種動力,不斷進取。有這樣一個故事:
紐約布魯克林的一位四年級老師魯絲·霍普斯金太太,在學期的第一天,看過班上的學生名冊後,不免有一絲憂慮:今年,在她班上有一個全校最頑皮的“壞孩子”——湯姆。他三年級的老師,不斷地向同事或是校長抱怨,隻要有任何人願意聽。他不隻是搞惡作劇,還跟男生打架、逗女生、對老師無禮、在班上擾亂秩序,而且好像是愈來愈糟。他惟一能稍事補償的特質是:他很快就能學會學校的功課,而且非常熟練。
霍普斯金太太決定立刻麵對湯姆問題。當她見到她的新學生時,她講了些話:“羅絲,你穿的衣服很漂亮。愛麗西亞,我聽說你畫畫很不錯。”當她念到湯姆時,她直視著湯姆,對他說:“湯姆,我知道你是個天生的領導人才,今年我要靠你幫我把這班變成四年級最好的一班。”在頭幾天她一直強調這點,誇獎湯姆所做的一切,並評論他的行為正代表著他是一位很好的學生。有了值得奮鬥的美名,即使隻是一個9歲大的男孩也不會令她失望,而他真的做到了這些。
魯絲·霍普斯金太太洞悉了人性,讓讚美煥發出無窮的力量,她的稱讚就像是神話故事裏的仙棒,作用於小湯姆身上,讓他的麵目煥然一新了。
在人際交往中,幾乎每個人都喜歡聽合其心意的讚美,因而,善於用發現的眼光去欣賞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給予別人適當而真誠的讚美,你會發現自己在人群中的影響力已不知不覺地提升了。所以,我們青少年應該多發現別人的優點,多讚美別人,提升別人的同時,你也得到了提升。
不過,在讚美別人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動機要真誠,程度要恰當。
我們讚美一個人,是我們所要讚美的人的確有我們值得讚美的地方,而我們讚美的本身,是對別人優點的發自內心的欽佩。如果我們讚美隻是出於虛情假意的恭維不僅不能達到誇獎人的目的,還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空泛或者程度不恰當的讚美則會讓人覺得很不真實,使人懷疑你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