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創新思維修煉 (2)(2 / 3)

百年哈佛有句大家熟悉的諺語:“一天的思考,勝過一周的蠻幹。”我們要想勝過電腦,就得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努力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創新思考能力。隻有積極地進行思考,我們的行動和生活才會更有力量。千萬不要忽視思考的這種神奇力量,它能使我們在麵臨弱勢的情形時仍能尋求最好的、最有利的結果;它能使一個弱小者生發出巨大的能量,戰勝原本難以想象的困難。思考是一個主觀的選擇過程,也是積極進取的標誌,是個人創新和成功的重要前提。

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是有創造性潛能的,我們中的一些人之所以不能將潛能發揮出來,就是因為被一些既有的思想禁錮著,或是沒有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挖掘。隻要破除一些思想上的保守與禁錮,我們就能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進行一些創新性的行為了。

關於思考和創新,課堂教育隻能學到皮毛

一些同學總是帶著迷惑地來問我:“崔老師,你覺得我們現在所受的教育是有用的嗎?我怎麼覺得上學越來越無趣了,除了多認識些字外,課堂上講的很多東西都沒什麼太大的用途。有時我也覺得是自己的思想偏激的,可有時我又敏銳地覺得這是因為現在的教育體製的確是有問題的。你看看現在的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的現象那麼嚴重,很多人都反映說在學校裏根本學不到東西,或者是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很多都是與社會和工作需求脫節的,看來有這種想法的人的確是很多啊!”

的確,這些同學的想法是有道理的。現在的社會上確實是有很多“書呆子”和“高分低能”的人,他們對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卻沒有或是缺乏運用的能力,這與我們的傳統教育方式多多少少有著一定的關係。學校教育在育人思想和觀點上的偏移造就了不少不健全的學生,一些我們在生活中迫切需要的能力在課堂上沒有得到重點的培養和訓練,就比如思考和創新這些方麵,學校教育中就沒有專門的課程來教授,我們從課堂的學習中也很難領悟它們的真諦。可以說,學校的教育隻涉及了二者的皮毛,卻無法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它們並加以發揮。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傳統教育還是灌輸式的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被定位在了教授知識,這隻能強化我們的聚合性思維。通過這種聚合性思維,我們可以將頭腦中的知識整合得更為清晰和係統,便於識記和學習,但如果隻是停留在這一層麵的話,就會對我們的思考和創新能力形成不利的影響。

我在辦培訓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聚合性思維很強的學生,他們總能把老師在課堂上教授的知識點記得很清楚,所以在做作業或是考試的時候總能拿到很好的分數。而且這類學生還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偏愛那些有唯一標準答案的客觀題,因為經過長期的鍛煉,他們的記憶力已經很好了,課本的一般知識點他們都記得很熟。不過,如果遇到那些老師上課時沒講過的、書本沒有涉及的、需要自己動腦子去想的主觀題,也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他們往往就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了。對書本和老師指導的過於依賴,無形中削弱了他們在其他方麵能力的訓練,比如發散思維、逆反思維等多樣化的思維方式,積極應對和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等。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學校的優等生未必能成為社會和生活中的優等生的原因所在。

我們是要接受學校的教育,但也不能把自己的全麵發展寄希望於課堂教育,起碼在思考和創新這些方麵,當前的學校教育隻涉及到很淺的層次。不過,這也不是學校的錯,不管到了哪個年代,課堂教育也隻能在引導和啟發方麵做文章,根本無法講全講好關於思考和創新的課題。況且,如果創新也能手把手地教的話,那也就不是“創新”了。

對於我們廣大的青少年來說,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為學校教育的不健全感到遺憾,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訓練,彌補學校教育的這些不足。思考和創新沒有一定的程式,也不是靠背誦幾條法則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我們在平時多留意、多用心鍛煉。

堅持思考和訓練,才能積極創新

看了前麵的內容,有些同學可能就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崔老師說思考和創新是通過學校的正規教育很難學到的,可我們一直都是受著學校的教育長大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根本就無法學到創新思維。然而,創新思維無論是對於我們的成功還是對社會的發展都很重要,那我們仍然接受這樣的教育,豈不是很虧?其實並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