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知識更新修煉 (6)(1 / 3)

我們前麵說到,學習的場所無處不在。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閱讀書本,我們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留下的知識和經驗,並加以借鑒和總結,避免走彎路,但有些時候我們還要善於走出這些“有字之書”,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世界。隻有把書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在生活中驗證你在書本上所學得的知識,一邊讀書一邊實踐,我們才能積累到更多更為豐富的知識。

我們經常聽說這樣一句話:知識並不等於能力。時代發展的要求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學習知識與掌握能力的關係。培根那句響亮的口號“知識就是力量”眾人皆知,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在這一名言後,還明確地提出了另外一句——“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這也就是說,有了同等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學以致用的過程,隻有將學到的東西和實踐結合起來了,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識。要不,就會出現這樣的笑話:

有一個人,進城去賣竹竿,可是在他要進城門之時卻發覺竹竿橫豎都不能進入城門,他非常氣惱。

這時走過來了一位讀書人,這位讀書人為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把竹竿從中間折斷,這樣就能進城了。

事後,這位讀書人還非常謙遜地說:“吾非智者,無非見者多矣。”

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啊!如果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橫豎也進不了城門的竹竿,隻要直著拿就可以了,而這讀書人卻死搬自己的書本知識而不知變通,結果就鬧出了這樣的笑話。

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利用知識。如果有知識不知應用,那麼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但沒有一點益處,有時還可能有害。所以我們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的頭腦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它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而將知識化為己用的最好方式就是多參加一些能學以致用的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例如,我們在生物的學習中,課本上會有一些生物的活動特點和規律的知識,我們便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驗證這些知識,而且還可以通過這一過程,加深自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這其實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

不懂知識就去盲目地實踐肯定會撞得頭破血流而收獲甚少,照搬知識而不知變通的人永遠也就隻能做知識的奴隸,隻有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最佳位置,我們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和力量。

在失敗中不斷提高學習力

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學習也是如此。每個人總得為自己的成長交一些學費,這不單指上學要花的費用,還有在失敗中曆練的投資。但是,怎樣處置你所交的“學費”,關鍵還在你自己。如果你能“吃一塹,長一智。”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找到自己的成

功之道,而不是照搬別人的成功經驗,你就能避免上繳一些不必要的學費。

不要凡事都照搬經驗

“我的老師和父母都是這樣做的,被那麼多前輩驗證的事情肯定是真的。”

“你父母吃過的飯比你喝過的水多,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你還是乖乖聽他們的話吧,他們有經驗。”

“看看,不跟我這經驗豐富的人學學,自己瞎琢磨什麼呀,費了這麼多時間。”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們的一些長輩常常以權威或者經驗的名義要求我們遵照一些既有的知識和常規的處世方式行事,如果我們不照做的話,失敗後可能就會遭來更多的“批評教育”。

所謂經驗,就是從已經發生的事件中獲取的知識。我們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累積經驗的過程,從幼年到青少年直至成人,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曆和感受到的一切現象和事件都會進入我們的頭腦,逐漸成為了我們自己的經驗。

經驗是人類文明延續的基本方式。我們現在所學習的各種各樣的書本知識就是我們的前人或者同時代的一些智慧和經驗的結晶。這些經驗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便利,讓我們不用事必躬親就能獲得知識,從而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也少走了許多彎路。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借助經驗來判斷和處理問題,就像是你選擇了一條去學校的路並且經常走,這樣你就會走得很順暢而且肯定不會迷路一樣,隻要具有某一方麵的經驗,我們再處理起問題來就會得心應手得多。

可以說,我們幾乎是生活在一個經驗的世界裏的,很多事情都要仰仗著既往的經驗。那我們是不是就該做什麼事情都依從經驗呢?當然不能。因為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和具體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適合別人的經驗未必能適合自己,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凡事照搬別人的經驗。前段時間就看到報上登了這樣的一則信息:一個高三女生照搬高考狀元的學習經驗而患上了焦慮症。這個女生以前的成績也是中上水平的,在一次高考狀元講座上得知別人能考高分是因為抓緊時間刻苦學習,每天隻睡三個小時的時候,她也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就“生搬硬套”地把人家高考狀元的學習經驗用到了自己身上,結果由於精神高度緊張,患上了考前“焦慮症”,到考試的時候還提筆忘字了。這個女生的失敗就是因為一味照搬成功的經驗卻忘了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