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特.官布紮布(蒙古族)
讓文學之外的人談論文學是文學的幸運?
文學麵對的不該是賽道,奔去的也更不該是獎牌。文學麵對的應該是社會,是社會的需要使它得以生存和發展。在難以指明的那個年代,文學是朝著本土人群的心靈所需呱呱墜地的。從此之後,盡管有了滄海桑田,盡管有了星移鬥轉,但文學的那個胎記從來沒有消失過。
我們少數民族文學更是這樣,它所麵對的永遠應該是生它養它的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因種種曆史原因,我們少數民族地區與人類曆史的發展潮流和時代社會的進步水平拉開了程度不同的差距。生命需要幸福,經濟需要發展,社會需要進步,而這一切隻能從民族大眾的心靈認知和精神奮發開始。讓我們的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與時代同步是黨和政府致力、給力的方向,也是各級政府嘔心瀝血的目標。這是多麼符合每一民族曆史方向的偉大事業呀,而這偉大的事業需要我們民族的文學去滿足民族大眾穩步前行的精神內需。
對於文學,我們有很多的自我解讀,我們少數民族文學也是這樣。於是,在這個年代,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內容提供過剩的現象,文學遭到了遇冷的尷尬,作品遇到了無效化處理的無奈,於是業界便就有了走向邊緣的體感!如果,偏離不是必須的,超脫也不是必須的,如果,孤獨不是自願的,寂寞也不是自選的,我們就應該時刻窺探民族大眾的心靈內需,時刻體會時代社會的給力方向,時刻關注精神文化的內容需要,並承擔起助推社會發展的本職責任。
有一個目標需要我們緊緊盯住,那就是:我們民族大眾在時代變遷中的精神與心靈的真正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