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財政改革鼻祖
財智
作者:楊長洲
桑弘羊,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理財家。他生於西漢景帝時期,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13歲入侍宮中。漢武帝時,曆任大司農中丞、大司農、禦史大夫等重要職務,先後主持推行了發展工商、鹽鐵官營、統一鑄幣、屯田戍邊等財政經濟政策。這些政策為增加中央財力、緩解經濟危機、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以“國饒民足,而利國家”來評價桑弘羊的傑出貢獻。桑弘羊的財政思想,不僅成就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時代,也成就了他作為財政改革發展鼻祖的曆史地位。
培植財源
漢自立朝以來,一直沿襲以農立國的方略,儒法兩家均持重農抑商的觀點,認為工商是末業,是誘導百姓追逐利潤而導致犯罪的根源,“非治國之本務”。而桑弘羊卻認為“富國何必用本農,足民何必井田也”,首次提出了本末並重、農商並重的思想。他不顧時人反對,秉持工商富國戰略,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極大地增強了中央財力,繁榮了社會經濟。桑弘羊說,商賈之所以能積累萬金財富,就是由於他們追逐剩餘利潤的結果。正是認識到工商業和農業相比,有較大的利潤空間的原因,他才主張推行發展工商、積累財富的財政經濟政策。政策推行後,國內手工生產迅速崛起,商品流通空前活躍,工商業逐步成為骨幹財源,充盈了國庫,富裕了民眾,實現了富國與富民的雙贏目標。桑弘羊大力發展工商經濟、培植骨幹財源的做法,與現代經濟學原理不謀而合。
桑弘羊認為:“賢聖治家非一室,富國非一道。”即賢達之人,治理國家並使國家富裕不能隻靠一種方式。他提出“兩條腿”走路,一方麵大力發展工商業以保障國家稅收,另一方麵著力穩定農業生產以鞏固政權。農業是自古屬弱質產業,漢武帝時期的農業更是羸弱,旱災、洪災、蝗災等自然災害頻發,不僅給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也給正常的社會秋序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對此,桑弘羊推行了改進農具、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整治水患,積儲備荒、調粟賑災等一係列積極的救荒措施, 特別是實行了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及時有效地緩和了因災荒而造成的社會危機, 穩定了農業生產,穩固了國家政權,為後來西漢王朝的“昭宜中興”打下了基礎。
打破壟斷
漢朝初年,國家對錢幣的鑄造采取放任的政策。當時不但錢的大小、輕重不一,而且錢幣的重量與實際重量相差懸殊,盜鑄錢幣的風氣盛行,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形成了通貨膨脹。到漢武帝時期,由於多年“外攘夷狄、內興功業”,致使國庫空虛,加之在鹽鐵專營之初,沒有進行規範管理,以致各官府自行經營,相互競爭,造成物價急劇波動。為了抑製物價波動,桑弘羊推行了改革幣製、平抑物價的政策。改革幣製的主要內容是實施國家統一鑄幣,這次幣製改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將鑄幣權完全收歸中央政府的一次創舉,它最終將漢朝的幣製穩定下來,使漢朝的五銖錢成為質量穩定的錢幣,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餘年而通行不廢。平抑物價的主要措施是實行均輸法和平準法,均輸就是為了解決運輸不便、值不抵費的矛盾,以均百姓的勞與逸;平準則是為了平抑物價,避免商人盤剝百姓而致百姓失業。桑弘羊在各郡國設置均輸官和鹽鐵官,統一管理均輸和鹽鐵專營,均輸官負責邊遠的貢品轉販到價高地區出售,並將利潤像稅賦一樣上繳中央,從而解決了各地官府自行經營、互相競爭的矛盾。在京師則設置平準官,由大農壟斷天下貨物,讓商賈無法獲得厚利,從而京師的物價不再波動,抑製了通貨膨脹。他還通過增加國家的糧食儲備,控製糧價的上漲。 在係列組合拳之後,“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穀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桑弘羊這種通過財政手段,調控國民經濟的思想,在實踐中取得了全麵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