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精神不垮。
張學良是一位頗有軍事才能的、有正義感的著名愛國將領,這不僅表現在過去戰爭年代,而且至今如此。他一生愛國,希望國家統一富強,並且視之為做人之本。不久前,他在接受大陸記者采訪時仍堅定地表示:“為國家,為民族,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學良具有隨遇而安的胸襟,這既是大將的風度,也是他長壽的秘訣,不論在哪種生活環境中,他都能把握住自己,把握住生活。他盡管不幸被蔣介石蠻橫囚禁達54年之久,曆盡磨難,也能夠適時排遣煩悶,製怒息火,解憂消愁,進行自我控製和調節,尋找新的生活樂趣。
他在九秩壽宴上自豪地說:“除了老了,我沒有崩潰!”這種“精神不垮”的心理品質,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健康的表現,這是他至今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三,興趣廣泛,動靜結合。
張學良在事業方麵算上是文武雙全的人物,在生活中愛好又是很廣泛的。當年能馳騁疆場,如今能潛心鑽研,文靜於書齋之中。所以說,他是一個喜動也喜靜的人物,這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宜的養生之道實在很重要。
這使我們想起清代名醫董凱鈞對動與靜的一段精辟論述:“龜靜而壽,蟾蜍亦靜而壽;鹿動而壽,猿亦動而壽……喜靜則靜,喜動則動,動中思靜,靜中思動,皆人之常情也。更知靜中亦動觀書,動中亦靜垂釣,無論動靜總歸於自然,心情開曠,則謂之養生也可,若心情不開曠,靜也不是,動也不是。最靜之人,食後亦宜散步,以舒調氣血,好動之人,亦宜靜坐片時,心凝形神。”
張學良大概是知曉這段精辟論述吧,他把靜中寓動,動中寓靜之關係處理得如此和諧、適度。他除了散步、垂釣和其他健身活動外,還喜歡幽蘭養性,養植了200多盆蘭花和養殖了許多觀賞魚。
他還喜歡靜默書齋讀書看報看電視,大陸出版的許多有關他的書報,他幾乎都看過了。他長期鑽研明史,繼而研究清史、民國史和東北史。他還精通《周易》。晚年,他堅持學習英語,專心研究神學,並翻譯出版了《相約在骷髏地》一書。他喜好詩書畫,常以品評鑒賞字畫自娛。
第四,夫妻恩愛。
張學良與趙四小姐這對患難夫妻,並肩攜手走過了60多年蹉跎歲月,始終相愛相依相隨,無怨無恨無悔。趙四小姐無比知心的關懷,給了張學良心靈創傷以極大的撫慰。講起他們夫妻關係時,張學良動情地說:“要不是這些年幽居歲月我們相依互靠,我早不知會落到何種地步!”
第五,會吃會睡。
張學良晚年,飲食簡單,多吃糙米、麵食和蔬菜,生活又很有規律。當有人向他請教養生之道時,他說:“我沒有什麼特殊的養生之道,隻是會吃會睡。”
他的話說得非常簡練,但寓意相當深刻。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吃和睡,但是否每個人都能將吃和睡與養生聯係起來呢?不盡然,飲食與睡眠裏麵也有科學,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不同的身體條件,科學地安排飲食與睡眠,真正做到“會吃、會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