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寫作 始於閱讀

讀寫指津

作者:孫梅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從而提高其寫作能力呢?

寫作和閱讀不可分割。教學時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從範文中借鑒,極有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勞於讀書,逸於作文”,這些經驗之談,都是很有道理的。

一、在閱讀中勤於動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美的文章和片段,這是寫作教學的絕佳材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要求學生學會積累寫作素材。“積學以儲寶”。課本中大部分都是名家名篇,語言生動形象,易感易學,很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對於這些課文,我們應該讓學生做到多讀多記。

葉聖陶先生曾說:“想到了什麼,不妨隨時提筆把它記下來,這就是讀書筆記。想的時候往往比較雜亂,比較膚淺;寫下來就非有條理不可了,非切切實實不可了,所以讀書筆記是督促自己認真閱讀的一個好辦法。”在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圈點勾畫,寫提綱,做批注,記下自己讀書的心得體會,寫出自己的態度和觀點。圈畫,就是在所讀的書上做標記符號。例如:好詞用▲標記,重要句子用☆標記,對書中某個字句或說法產生懷疑使用“※”標記。當讀而有感、感而欲發時,就需要用批注。批注時可以用眉批、腳注、旁批、夾行批等形式。

閱讀是掌握寫作規律、學習寫作方法的有效途徑。讀的好文章多了,耳濡目染,便會懂得寫作文的方法。魯迅先生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他稱這為“實物教授法”。學生熟讀名篇佳作,往往會從寫法上加以效仿。讀多了,效仿的次數多了,再加以思考,就能慢慢將吸取的他人的精華變成自己的寫作方法,並能有所改進和創造了。

課外閱讀進行一個階段以後,要讓學生進行總結,認真統計。譬如,閱讀了多少頁、多少本?積累了多少美詞佳句?寫了多少篇讀書筆記?有什麼體會?長此以往,學生積累的知識多了,在寫作文時,語言就會像涓涓細流,自然而然地從筆下“流淌”出來了。

二、在廣泛的閱讀中豐富寫作素材

博覽群書,可以開闊思維,活躍文思。廣泛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從根本上說,寫作中的材料大多數來自學生的社會生活,但一個人的閱曆有限,不可能對過去和現在的所有事物都進行直接觀察和感知。廣泛閱讀,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不可能親自去接觸、認知的生活和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寫作材料;又可以豐富我們的詞彙,提高我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為了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可盡可能多地涉獵交際功能強、實用性強的應用文、說明文。教師可提供給學生各種體裁、題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軼事、科普常識、文化習俗、人文曆史、新聞報道、廣告說明等,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學生讀些原文版的簡易讀本、報紙雜誌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書,要求其持之以恒,避免一曝十寒;要指導學生博覽群書,讀好書,並從中汲取精神食糧以便寫出好文章。

隻有做到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因此,教師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麵,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報刊、名家名篇,汲取其中豐富的寫作營養。

總之,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鍛煉。大量閱讀經典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知識寶庫的“內存”,提高其寫作水平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