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垂簾聽政(1 / 3)

早膳剛過,大明國老皇帝坐在龍椅上閉目養神。他臉色蒼白,胸中煩悶。雖然最近宮中新來了個王美人,臉蛋清秀,歌喉婉轉,而且最擅長唱他喜歡聽的江南小調,但還是讓他提不起興趣來,主要是因為最近有很多事情讓他覺得頭疼,一個是邊關報警,瓦剌國兵犯太原的事情。瓦剌人數次犯境,朝挺多次征調精壯兵馬,但仍是屢吃敗仗,於是每一次不得不以種種賠償條件議和,但和不多久,邊關又起風煙,上次好不容易以賜婚方式議和,如今還不到兩年時間,瓦剌居然又出兵攻打,實在不知到該如何應對才好。二是立太子的事情,現任太子是當今皇後趙氏所生,已經二十多歲,身體雖然羸弱,但卻喜歡尋歡作樂,為人比較張狂,他心裏確實不太喜歡,但是在剩下的四個兒子中,他實在又找不出合適的人選,鄭貴妃的親身兒子是三皇子,如今年齡也不過七歲,二皇子十二歲,是蘭妃所生,腦子有些問題,一副癡呆像,決計是不能做太子的,四皇子更小才三歲不到。他實在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處理這件事情。除此兩件大事以外,還有一件事情也讓他頭疼不已,在四川,河南一帶白蓮教徒聚眾造反,雖然朝廷已派大將征討,無奈反民人數甚多,如今漢中一帶已經有六個縣被反賊占領。如果反賊聲勢太盛,勢必要影響到大明江山。另外昨日早朝之時,有大臣奏報,洞庭湖水患,沿湖一帶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需要朝廷賑濟。如今國庫空虛,拿什麼來賑濟!這一件件的事情在他的頭腦中盤旋,讓他心情十分煩悶,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個什麼頭緒來,於是他站起身來,一邊想著心事,一邊往禦花園慢慢走去。

老皇帝知道今天是初六,正是鄭貴妃令宮女們舉行歌舞比賽的日子。所以他要去找她商量一下這些大事情,這已經是他最近兩年來養成的習慣,但凡是有什麼大事情,他總是找鄭貴妃去商量。鄭貴妃本是護國公府內的一個親戚,自小聰明,善於歌舞,入宮之後便顯示出脫俗的舉動,加上她身材曼妙,心思縝密,頗有心計,所以入宮不多久便被皇帝寵信,很快便上升為嬪妃之首—貴妃。而且鄭貴妃喜歡和皇帝討論朝政之事,常常替皇帝將一些紛繁複雜的國家大事,君臣關係等分析得清楚透徹,而且還能幫皇帝出謀劃策,如此精明能幹的女人,便是朝廷中的重臣也沒法趕得上的,所以皇帝對鄭貴妃不但寵愛有加,而且暗含佩服之心。一直以來,皇帝就有廢黜趙皇後讓其代之的念頭。但是趙皇後本是皇太後所主持所封,又是太子生母,所以朝中大臣多半反對。故皇帝一直沒有廢立。

不多時皇帝便來到禦花園,遠遠的聽到有歌唱之聲,侍奉太監高聲喊到:“皇上駕到!”歌聲頓時嘎然而止。鄭貴妃從鳳椅上站起來,趕緊過來迎接。她看見皇上雙眉緊鎖,神情嚴肅,便對身後的宮女們擺擺手,於是眾宮女便紛紛退去。鄭貴妃的一個貼身宮女趕緊去端了一個椅子過來,擺在桌子傍邊。皇帝向鄭貴妃點了點頭,然後在椅子上坐下,口中道:

“朕最近心中煩悶,所以特來找貴妃敘敘。”

鄭貴妃聽了,嬌聲笑著,一邊將一個茶杯雙手捧給皇帝,一邊說道:

“皇上向來聖明開朗,我倒要看看到底是什麼事能讓你不開心!”

皇帝接過茶杯,隻是掀了一下蓋子,然後就放在桌上,口中答道:

“前日早朝,兵部奏報說,瓦剌人又犯我大明邊關,而且來勢洶洶!據探子報說有數十萬人馬,直奔雁門關而來!數年前我們與瓦剌人曾大戰數次,但是每次都是我們輸了,最後迫不得已,隻能議和休戰,可是這剛剛和平不到兩年,敵人又來了!你看看,朕可如何是好!”

鄭貴妃聽了,將笑容收起,不緊不慢地答道:

“皇上且放寬心,瓦剌人雖然凶狠,但是也並非就沒有戰敗過,便是妾身也曾聽說過我大明軍隊的那些勝仗啊,所以我們大明國內還是有很多賢臣良將的!前一陣和親雖然拖的時日不多,但是緩解了咱們朝內緊張的局勢,讓我們又聚集了一些力氣。現在咱們也可以先做一個和談的理由,讓朝中的說客們前往繼續談判,以拖延時間,然後盡快調集朝中兵馬,選出精兵強將前往對抗,妾身以為,這應該是可以緩解急難的!”

皇帝聽了鄭貴妃之言,愁緒不減,反而長歎一聲道:

“拖延倒是好辦,朕一直最為焦慮擔心的,乃是如今朝中無人能退敵啊!倘若這次要是再敗,咱們日後連和談的機會也沒有了!”

鄭貴妃笑著說道:“皇上對自己的子民太沒有信心啦!想我大明國,地域遼闊,人才輩出,自然有禦敵之才,隻是皇上忙於國務,未發現而已!”

皇帝聽鄭貴妃的口氣輕鬆,便抬起兩眼望著貴妃道:

“難道愛妃有什麼人才可以舉薦?”

鄭貴妃笑了笑,點頭道:

“妾身早年在護國公府時,就曾聽聞護國公的長子趙遠長英勇神武,且懂兵法,當年在遼東殺得紅毛人聞風喪膽,皇上若是派他統帥兵馬,前往邊庭迎戰,以解當前局勢。妾身敢打保票,他定會解除皇上的憂慮!”

皇帝聽了這話,眼睛一亮,頓時來了精神,站起身來,大聲說道:

“朕早就聽聞護國公的大公子趙遠長有萬夫不當之勇,隻是一時糊塗,想不起來,既然愛妃這麼說,那就快去請護國公和趙遠長將軍進宮來商討對策!”

鄭貴妃立刻遣太監乘快馬前往護國府而去。待太監剛走,皇帝的腦袋又耷拉下來,坐回椅子,一臉鬱鬱寡歡的樣子,鄭貴妃又笑問緣由,皇帝又無奈地說道:

“雖然現在邊關有了禦敵之策,但是川陝一帶反賊造反,如今也是聲勢浩大,朕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鄭貴妃聽了,又微笑道:

“皇上難道忘了你的親生弟弟——現住慶陽府的慶陽王嗎?昔日皇太後曾和我說,先皇害怕他在朝中與你為難,命其遷居慶陽,鎮守西部邊陲,如今他手下有不少兵馬,何不直接命令他前往川陝一帶剿滅亂黨,一來可振奮朝綱,二來可乘機觀察他的實力和忠誠啊!”

皇帝一聽頓時心頭愁雲消去一大半,臉上又有了神彩,隻聽皇帝笑著說道:

“對,對,對!慶陽王本是我同母所生的兄弟,自幼習文弄武,我兄弟中數他最能幹,無奈先皇不喜歡他,命其離京已經十多年,若是愛妃不說,朕真的是想不起他來了!”

鄭貴妃小嘴一抿,嬌聲道:

“皇上,您真的是太忙了,整天體恤民情,披閱奏折,老是將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情給忘記了!不但這樣,要是妾身不提醒你,恐怕您今日連這裏也忘記了!”

皇帝聽了鄭貴妃的嬌聲,憨笑道:

“愛妃,你真不愧是朕最愛的愛妃,竟然有如此聰明的腦袋,看樣子你不該做貴妃,應該來當我的首輔了!”

鄭貴妃聽了,心頭一陣高興,臉上現出一抹紅霞,身子往皇帝身上一扭,然後對皇帝撒嬌道:

“皇上乃是九五之尊,怎麼能取笑賤妾呢!”

皇帝一高興便上前拉了鄭貴妃的手,將她擁在懷中。鄭貴妃卻又在此時歎息一聲道:

“皇上,妾身以為,禦敵之事乃是小事,而有一件事才是真正的大事,要是皇上不早做決斷,恐怕日後會惹出大禍來!”

皇帝聽了,疑惑問道:

“不知道愛妃所指是何事?有如此重大!”

鄭貴妃慢慢道:

“如今的太子,為人驕狂,不恤下情,整日裏尋歡作樂,擾亂後宮,以致百官抱怨,如不早做決斷,日後必然會成為宮廷動蕩,政局不穩的原因啊!”

皇帝聽了這話,沉默不語。鄭貴妃見皇帝不語,心知其意,趕緊從桌上拿起茶杯,遞給皇帝,口中說道:

“陛下嚐嚐這茶吧,是昨兒敘州府進貢的新茶,名叫渠江茶,味道清醇!是妾身專門準備來為皇上解悶的!”

皇帝接過茶碗正待品嚐,便見太監馮寶閑低著頭走過來了,皇帝便問道:

“馮寶閑,有什麼事嗎?”

馮寶閑趕緊拜倒在地,口中答道:

“啟稟皇上,早朝的時候到了,大臣們都在金鑾殿等候著呢!請皇上上朝去吧!”

皇帝聽了推開鄭貴妃,站起身來,對鄭貴妃說道:

“愛妃,等一下護國公父子到來,你便和他們商量一下邊關禦敵的事情吧!我先上朝和群臣再商議一下!”

說完,皇帝便往金鑾殿去了。群臣們手拿玉圭,在金鑾殿上,分兩排肅然等待,見皇帝進來,均拜倒在地,口呼萬歲。皇帝在龍椅上坐了,等群臣行禮完畢。然後皇帝對著大家開口道:

“眾位卿家對近來接連發生的幾件重大國事有何看法?可隨便發言!”

內閣首輔劉浩濂拱手出班,說道:

“皇上,老臣以為,如今瓦剌犯境,實在是欺我朝中無人,為振我朝天威,不如一戰!四川,河南兩地反賊聲勢雖大,但未成氣候,此刻兩地民心尚在搖擺之中,不如下令減免兩地稅收,重賞擒拿反賊之人,朝廷再派漢中,夔州兩府兵馬入川,同時派遣南陽,開封人馬平定河南,必定成功剿滅兩地反賊!”

皇帝聽了這話,心中頗為滿意,點點頭道:

“劉愛卿的話有一定道理!劉愛卿你先退下吧!”

劉浩漣應聲退下,皇帝又轉向其他大臣問道:

“眾位愛卿,還有什麼看法嗎?”

眾人均默不做聲,皇帝便看著兵部尚書龍雲武,道:

“龍卿家對近日瓦剌犯我疆土一事有何良策?”

龍雲武見皇帝動問,趕緊出班回答道:

“吾皇萬歲!臣以為,我朝和瓦剌人開戰多次,均是敗多勝少,且如今瓦剌騎兵來勢凶猛,我朝兵少勢微,不可輕易冒進,不如先用計穩住來犯之敵,待我朝多籌集兵將後,再乘其不備,雪我前恥!”

皇帝聽了,一言不發,擺擺手,示意龍雲武退下。然後他遍視群臣,但見人人均埋首向下,莫敢發聲,不禁心中氣憤。隻見他大袖一揮,大聲說道:

“一群廢物,退朝!”

群臣趕緊跪到在地,但都不敢聲張,待皇帝從龍椅上起來,拂袖而去,方才慢慢退去。皇帝出了殿門,便有太監上前,拱手報道:

“貴妃娘娘在坤寧宮正殿正在和護國公交談,請皇帝上朝完畢後到坤寧宮去。”

皇帝便往坤寧宮去了,護國公父子二人見皇帝到來,趕緊跪拜在地,皇帝親自上前將二人從地上扶起,安排錦凳讓二人坐了。然後皇帝對護國公道:

“趙卿家想必已經知道我朝邊關危急之事了吧?不知道趙卿家有什麼妙策。”

護國公趕緊道:

“回稟皇上,老臣以為,瓦剌人這次前來,其中頗有虛張聲勢之意!想想最近幾年,瓦剌人動輒以兵相挾,目的是想爭取一些外交談判的優勢,隻是由於前些年我們與瓦剌人打仗時,有幾次形式不利,所以瓦剌人才敢這樣驕傲囂張,古語雲:‘驕兵必敗’,所以老臣以為,皇上應當乘瓦剌人麻痹大意之機,狠狠給他們一個教訓!”

皇帝聽了,十分滿意護國公的回答,連連點頭表示讚同,待護國公說完,便立刻問道:

“既然趙卿家這樣說,那朕想知道,兩位卿家是否願意領兵前往禦敵?”

護國公忙高聲答道:

“想我趙家世代沐浴皇恩,在這非常時刻,自然該挺身而出,報效聖寵,隻要聖上下旨,老臣父子兩人,不惜肝腦塗地,也會立即前往!”

趙遠長也跟著挺胸大聲道:

“皇上隻管下令,我趙遠長學了一身武藝,正愁沒有地方施展呢!”

皇帝臉露笑容,滿意道:

“朕早就知道兩位卿家是國家棟梁之才,今天一見,果然名不需傳,如今瓦剌犯境,正是兩位施展才華的時候,就請兩位領兵前往邊關禦敵吧,朕馬上就下詔書。”

護國公卻道:

“皇上,老臣懇請皇上派一員猛將協助我父子退敵!”

皇帝笑著答道:

“愛卿想要朝中那位大臣協助,盡管說就是!”

護國公道:

“老臣希望皇上能調遣遼東守備總兵官李梁,李大人協助老臣!”

皇帝聽了這話,一臉醒悟的樣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