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裏,以“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最為著名。而開創“貞觀之治”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昭陵,是考古界人士考察的重點。綜觀今朝,昔日的繁華早已不複,而由於歲月的滄桑,昭陵的曆史之謎也將進一步揭開。今時今日,眾多考古學者齊聚一堂,就為了揭開這千餘年來的曆史之謎。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2公裏九峻山主峰上。九嵕山,山勢突兀,峰巒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
走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易浮雲興奮不已,畢竟自己能以中國考古協會特約考察隊員的身份進入昭陵實在是不易。誰叫她是一個典型的曆史天才呢?不過,中國考古協會會長先生還真的是看好這位後起之秀。沒滿十五歲而且才剛初中畢業的易浮雲能夠進中國考古協會還真是絕無僅有啊,不過,這位會長先生的眼光還真是沒得說的,易浮雲雖說是年紀輕了些,但學識淵博,尤其是曆史,還真是博古通今啊。(行了,我不說了哈,得趕緊切入正題。)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藝家、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的。其平麵布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座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製,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製設計的。長安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宮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為百官衙署(即政治機構),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托著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昭陵的陵寢居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宮。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麵上圍繞山頂堆成建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麵各有一門。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築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架設棧道,棧道長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後先葬於玄宮,而棧道並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女居住,像對待活人一樣對待皇後,唐太宗下葬後才拆除了棧道,使昭陵與外界隔絕。玄宮深75丈,石門五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裏麵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幹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有二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在主峰地宮山之南麵,是內城正門朱雀門,朱雀門之內有獻殿,是朝拜祭獻用的地方,與門闕距離很近,整個遺址約10米見方,加門闕南麵約20米見方的場地,仍然是一個狹小的遺址。在這裏曾出土殘鴟尾一件,經複原後高1.5米,寬0.6米,長11米,以此件的高度來推想,獻殿的屋脊,其高應在10米以上,應該是重簷九間,才能合於比例。門闕之間約5米,恰在獻殿正中。
地宮外還有許多木構建築,建有房舍和遊殿等。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
才剛入了地宮,學者們便爭先恐後的拍起照來,易浮雲的兄長易若軒也不例外。可是,易浮雲卻被靠右方的一條道路所吸引,徑直走了進去。剛踏出一步,浮雲便覺得鑽心的疼。可是強烈的好奇心卻讓她顧不得疼痛,仍舊向前直走。進了小道,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清涼的薄荷香,而水藍色的道路如玻璃般透明。一路走來,因為驚喜而讓她忘記了拍照,隻是靜靜地走著,走著……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才進入了大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首娟秀的長詩,清秀的筆跡讓浮雲駭異,那分明就是出自自己之手!可是,自己怎麼可能會寫下這麼一首陪葬長詩呢?不解與好奇驅使她摘下了書卷,帶著薄荷味的墨香撲鼻而來。
浮雲若雨
水清清兮雲若雨,
風蕭蕭兮易浮雲。
夕陽餘輝照河畔,
清波流轉盡天涯。
“不可能的!這不可能!不可能!隻是一首詩罷了,怎麼還有我的印章?”對光一看,一朵浮雲水印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