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誠信是人格之本(1 / 1)

對一個人來說,誠實守信既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

所謂“誠”主要是指“誠實”、“真誠”和“忠誠”,要心裏想的和實際做的一致,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誠於中,形於外”,就是要“勿自欺”、“勿欺人”。所謂“信”,主要是“真實”、“誠實”和“信守諾言”,強調一個人要“言必信”,要“言而有信”等。孔子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信”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如果沒有誠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他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認為隻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小車無皔(小車轅端與衡相接處的關鍵),其何以行之哉!”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車子沒有輪中的皔一樣,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

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無一不是講誠信的楷模。提起李嘉誠,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一個家貧如洗,孤苦無依的少年,完全憑借個人的奮鬥,成為擁有億萬財富的商界梟雄!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李超人”是這樣說的:“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我能將事業做大呢?無他,一字而已——信。”這句肺腑之言,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李嘉誠能夠在殘酷的商界中乘風破浪,靠的就是誠實,靠的就是信用。是誠信使他贏得了對手的尊重,贏得了社會的信任。

在創辦“長江塑料廠”最困難的日子裏,李嘉誠遇到競爭對手惡意地拍照,對手把鏡頭對準了他那破舊的廠房和工人們。當對方把這些照片登報後,李嘉誠拒絕了旁人給他出的重新包裝粉飾一番的反宣傳策略。他背著產品實實在在地找到代理商,很誠懇地告訴他們:你們看,我們在創業階段的廠房是破了點,我這個廠長也是夠憔悴的,且衣冠不整,但是請看看我們的塑料花,還有我們所設計的新品種,我相信質量可以證明一切,歡迎你們到我們廠來參觀。代理商驚奇地看著這個誠實勇敢的年輕人,以及他生產的優質塑料花,他們為與這樣忠厚老實而又優秀的創業者合作而自豪,紛紛到“長江塑料廠”參觀訂貨。

如果李嘉誠把主要精力放在“形象公關”上,勢必捉襟見肘,徒費口舌,反而說不清楚。而是誠信做人,認真做事,把主要精力放在工廠的生產上,以質取勝,最後獲得市場和同行的認可,並取得了成功。

現實生活中,人們總要與他人和社會發生各種關係。處理這種關係必須遵從一定的準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不然個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失去運行之規。成語“一諾千金”就指出了誠信之要義。李太白在《俠客行》中用“二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來形容承諾的分量比大山還重,極言誠信的重要。

一個旅日的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一家餐館以洗盤子賺取學費。日本的餐飲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行規,即盤子必須用水洗七遍。洗盤子是按件付酬的。這位留學生計上心來,洗盤子時就少洗兩遍,勞動效率就大大提高,工錢也迅速地增加了。這種投機取巧的不守信行為很快在老板的一次抽查中暴露了。看似小事一樁的少洗兩遍盤子,卻使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和他一起工作的日本學生與他漸漸疏遠了;老板因其不誠實而解雇了他;其他餐館對他這個“隻洗五遍盤子的中國留學生”也都關起了大門;他的房東要求他退回租房,原因是他的“名聲”對其他住戶產生了不良影響;他所就讀的學校以他影響學校生源為由,勸其轉到其他的學校去。

僅僅因為少洗兩遍盤子的失信行為,就讓那位中國留學生失去了在日本的一切,這說明誠信乃立身處世的準則。所謂“言必信,行必果”,“人無信不:立”。

有句名言說得好:“這個世界上隻有兩樣東西能引起人內心深深的震動,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個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而今,我們仰望蒼穹,星空依然清朗,而俯察內心,崇高的道德卻需要我們在心中每每溫習和呼喚,這個東西就是誠信。誠信是一種力量,它讓卑鄙偽劣者退縮,讓正直善良者強大。誠信無形,卻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無數有形之身,永不褪色。誠信以卓然挺立的風姿和獨樹一幟的道德,贏得眾人的高度信任和愛戴。誠信作為一種傳統美德,是現代人人際交往的“信用卡”,也是維係人與人感情的“信譽鏈”。有了誠信,人際交往才會變得有序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