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習慣,無論是認識性的、感情性的,還是行為性的、評價性的,都會對我們的思維、選擇、言行起到導向和支配的作用。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生的成敗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但心理態度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心理習慣也有好壞之分,好的習慣會給我們插上成功的翅膀,而壞的習慣卻會讓你一事無成。隻有一步步糾正壞的心理習慣,我們才能邁上成功之路。
1.別讓嫉妒害了你
——戰勝嫉妒別人的心理習慣
某省的一偏遠山區,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無論男女,出山的很少,婚姻結合也都是當地“自給自足”。有一年,一個年輕的師範畢業生了解了這裏的情況後,自願分到這個山村來實習。小夥子幹淨整潔的服飾、灑脫活潑的性格、淵博不凡的學識,像一條清亮的河流給沉悶的山村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當然也像一朵豔麗的花招來山裏的小姑娘圍著他蜂飛蝶舞。可是,時間不長,小夥子竟遭殺害,凶手竟是當地幾個年輕人。審訊的時候,問他們為什麼殺害這個年輕的教師,其回答竟令人瞠目結舌:山裏的小姑娘都圍著這個教師轉,而瞧不起他們。多麼簡單、多麼輕易的殺人動機!不用過多思考,造成這一悲慘結果的罪魁禍首就是山裏男人的嫉妒。
這群年輕人實在是很可悲,在一個出色人物麵前,他們不是想努力向他學習,而是任憑嫉妒心理的左右,以惡毒的手段來鏟除對手,既害人又害己。
嫉妒是一條毒蛇,它使平庸者變得瘋狂而殘忍,在漸次增長的嫉妒中無情地傷害別人且成為一種可怕的慣性,並最終使嫉妒者走向一條狹窄的人生道路,也使受妒者受到極大傷害。
習慣嫉妒別人的人,時時刻刻繃緊心上的一根弦,時刻處於緊張、焦慮和煩惱之中。他們不能平靜地對待外部世界,也不能使自己理智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他們對比自己優秀的人總是懷著不滿和怨恨之情,對比自己差的人又總是懷著惟恐他們超過自己的恐懼之心。因此他們終日惶恐不安,心理壓力很大,活得很累很累,而且嫉妒和猜忌有不解之緣,有猜忌必有疑心,有疑心必然胡亂猜測和樹敵、自尋煩惱和痛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嫉妒者到處尋找刺激,到處尋找怨恨,到處尋找包袱自己背。他們的痛苦最多,思想包袱最重。嚴重的嫉妒者終日生活在自我襲擾中,在自我痛苦和煩惱中度日月,煎熬生命,而又無力自拔,這樣很容易引起精神分裂症。
嫉妒的習慣會讓人一生碌碌無為。嫉妒的受害者首先是嫉妒者自己。莎士比亞說得很確切:“嫉妒是綠眼的妖魔,誰做了他的俘虜,誰就要受到愚弄。”嫉妒者經常處於憤怒嫉恨的情緒中,勢必影響自己的學業、工作和生活。生氣是用別人的缺點來懲罰自己,嫉妒卻是用別人的優點和成就折磨自己,因而它就更加殘酷無情地毀掉自己一生的前途和事業。自己不上進,恨別人的上進;自己無才能,恨別人有才能;自己無成就,恨別人獲得了成就。嫉妒者的光陰和生命就在對他人的怨恨中毫無價值地消磨掉,到頭來兩手空空,一事無成。俗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嫉妒者都是庸人,他們自己給自己製造“敵人”,樹立對立麵;他們自己給自己製造不平靜,所以,嫉妒者都是無事生非和無事自擾的庸人。
人一旦養成了嫉妒的習慣,不僅害人,也會害己。首先,這種人不僅心理發生變化,生理也發生變化,常見的是情緒變化異常,食欲不振,夜間失眠,內心痛苦不堪。正如巴爾紮克所說:“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施特勞斯是奧地利的音樂家,後來,他的兒子約翰·施特勞斯也成了音樂家,而且名氣超過了其父,這使做父親的十分嫉妒。一天,兒子發出海報要舉行音樂會,父親聞訊立即宣布,在同一天的同一個時間也要舉辦音樂會。可是觀眾們都跑到了兒子那裏,這使老施特勞斯又愧又恨,一下子就病倒了,並說:“我但求速死。”由此可見,嫉妒者多受難耐的折磨。
其次,這種嫉妒的情緒發展到“動口又動手”時,必然要傷害他人,必然要做出違法之事。某單位團委書記,看到同事夏某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合格,不禁嫉妒心起,向夏的丈夫多次寫匿名信,誹謗夏在外亂搞男女關係,致使夏的丈夫毒打夏,並離家出走。後來,當她聽到黨委會上有人提名讓夏做組織部副部長時,又迫不及待地向黨組織寫誣告信。當事情水落石出後,這位女士終因犯有誣陷罪而被公安機關逮捕。
既然嫉妒的習慣無論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有危害,那我們就應當努力去戰勝它。
1964年的因斯布魯克冬季奧運會上,意大利的歐金尼奧·蒙提和沙治奧·蕭佩斯是雙人雪橇賽的大熱門。他們等待第二次滑行時,看到英國隊的東尼·納希和洛賓·狄克森二人垂頭喪氣。這兩位在比賽前不受重視的英國選手第一次滑行時成績一鳴驚人,但事後發現他們雪橇後軸上的一枚螺栓斷了,看來隻好退出比賽。蒙提完成了他的第二次滑行後,迅速把自己雪橇上的螺栓拆下來給納希,使納希和狄克森二人順利完成了第二次滑行。這次比賽的結果是奧運史上最出人意料者之一:英國隊贏得了金牌,精神可嘉的蒙提隻得了季軍。四年後,蒙提在另一屆冬奧會上雙喜臨門,獲得雙人雪橇及四人雪橇兩項冠軍。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增強自己的意誌力。嫉妒的習慣並非天生的,而是在後天的一定的環境教育條件下逐漸形成的。因此,需要通過自我控製、自我調節,增強自己的意誌力,逐步克服它。更重要的是敞開自己的胸懷,容下別人。如果在團體中,有機會做領袖固然可以當仁不讓,沒機會去領導別人時,就退而甘願接受別人的領導。人的一生畢竟是短暫的,當嫉妒纏繞自己時,會感到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當從嫉妒中走出時,頓會有一種海闊天空的感覺。
“習慣視點”
嫉妒是一個令人厭惡的習慣,最先被嫉妒之火燒毀的,往往是自己寧靜的生活而不是別人的成功。所以我們要努力戰勝它,做到“室藏美婦鄰誇豔,君有奇才我不貪。”,這樣你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和歡樂。
2.學會限製你的貪念
——克服貪得無厭的心理習慣
有一個放羊的男孩,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座金光閃閃的寶庫。他不急不忙地將羊趕回老財主家,又如實地將這一天的發現告訴了財主。財主一把將放羊的男孩拉到身邊,急切地問藏金子的寶庫在哪裏。男孩把藏金子的寶庫的大體位置告訴了老財主,老財主馬上命令管家與手下們直奔男孩放羊的那座山,還擔心男孩的話不真,讓男孩為他們帶路。
財主很快見到了那座真金的寶庫,高興得不得了。他想:這下我可發大財了,他趕忙將金子裝進自己的衣袋,還讓一起進來的手下猛拿。就在他們把小男孩支走,準備帶走所有金子的時候,洞裏的神仙發話了:“人啊,別讓欲望負重太多,天一黑下來,山門就要關了,到時候,你不僅得不到半兩金子,連老命也會在這裏丟掉,別太貪婪了。”
可是財主哪裏聽得進去,他想這個山洞這麼空闊,且又那麼堅硬,不會一下消失的。擁有了這些金子,出去後我不就是大富翁了嗎?於是財主不停地搬運,非要把金山搬走不可。不料,一陣轟隆隆的雷聲響起後,山洞全被地下冒出的岩漿吞沒了,財主再也沒能出去。
如果財主能稍微控製一下自己的貪念,他就可以成為大富豪,一生吃喝受用不盡,但他卻未能做到這一點,終於在貪得無厭心理的驅使下丟掉了性命。有人可能覺得財主太愚蠢,但事實上,生活中也有很多“財主式”的人物。他們在生活中養成了貪得無厭的習慣,並因此而做出許多令自己後悔的事。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頗值得我們深思。
一隻死去的大象靜靜地躺在幽僻的恒河邊,正巧被一隻出來尋覓食物的豺看見了。豺高興地想:“哇,我今天運氣真好!”
它快步來到大象身邊,並用力朝著象鼻咬了一口,但是象鼻硬得就像根木頭,豺生氣地破口大罵:“這是什麼鬼玩意兒,居然咬不動!”
於是,它回頭去咬象耳,沒想到還是咬不動,轉到象的腹部仍然咬不動,它東咬一口,西咬一口,大象的全身幾乎都咬遍了,仍然沒有一個可以被咬下一口的部位。
它哀怨地說:“怎麼辦,我快餓死了,怎麼沒有一個地方咬得動呢?”
最後,它找到了大象的屁股,再次用力一咬,這回居然咬動了,而且咀嚼起來就像剛剛活捉的小羊的肉,既鬆軟又可口。
這會兒豺開心地自言自語說:“這才像樣,看來大象身上最柔軟可口的地方,隻有這裏了!”
隻見貪吃的豺,從大象的屁股開始,不斷地往裏頭鑽食。
它從屁股吃到了象肚,當它吃完象的內髒,喝了幾口象血之後,便舒服地躺在象肚裏睡覺。
它醒來時,想了想:“照理說,該出去了。可是這麼大的一頭象我怎麼能放棄呀!不如就呆在裏麵吧!這樣整頭大象就都是我的了!”
就這樣,豺在象肚裏舒舒服服地住了下來。
隻是它沒料到,在烈日的照射下,大象的屍體開始緊縮,特別是送入空氣的肛門處,已經越縮越小。
終於有一天,豺醒來時,象肚裏居然一片漆黑。其實在這之前象肚裏的肉質早就變硬,象血也早已枯竭了,但是已經安逸於象肚裏的豺,一點也不介意,直到伸手不見五指時,它才警覺到大事不妙了。
豺發現出口不見了,感到萬分驚恐,不住地在象肚裏東突西竄,又撞又踢,隻是不管它怎麼撞,就是撞不出一個逃生的出口。
直到有一天,天空下了一場大雨,象屍因為浸泡在雨水中,全身開始發脹,不久肛門口也鬆開了,透進了一點微光。
豺看見這點微光,開心地來到肛門口:“得救了!”
隻見它用力地衝向出口,終於拚了命地鑽了出來。隻不過,因為用力過猛,它身上的毛,居然全被象皮給磨光了。
它逃出象肚,立即奔到河邊喝水解渴,這才從河的倒影中,發現自己居然全身光禿禿的。豺歎了口氣:“唉,都怪我太貪心了,現在弄成這副德行,怎能見人呢?”
許多人都像故事裏的豺一樣,無法控製自己的貪念,最後落入了陷阱。下麵是兩個生活中的例子,或許可以使你更深刻地認識貪得無厭的危害性:
A。幾個愁眉苦臉的女人坐在一起談論炒股的經驗。第一個說:“都怪我太貪心!那支股票是我8.4元買進的,9天後就漲到9.9元,這麼算一下,我大概賺了兩萬七千多塊錢,唉!可我想才9天就漲這麼多以後還會漲。過了兩天漲到40.3元了,大家都勸我拋,可我想說不定還能漲,誰知道隔了一天就狂跌,害得我被套牢了!”“我比你更慘!”另一個人有氣無力地說:“我炒股的3萬多塊錢,是我和老伴的養老錢。一個熟人給我推薦了一支股票說肯定能漲,我就把錢全投進去打短線。後來果然漲了,每漲一點我就對自己說再漲一點我就拋,就這樣漲啊漲,最後突然就跌了!我還沒來得及反應呢,就下跌不到1萬塊錢了!我的老伴到現在還怪我呢!唉,那時候不那麼貪心就好了!”
B。王某是某企業的出納員,後來因貪汙巨額公款被判14年刑,在監獄裏他悔恨地向獄友講述了他的心路曆程:“我其實是個很本分的人,開始從來就沒打過公款的主意。可有一次我的老嶽父病了,急需錢救急,我一咬牙就從公款裏抽出兩千六,當時是想過兩天就補上。可是慢慢地我有了其他想法:要是這錢不必還多好!我是老出納了。隨便動了動手,就從賬上把這筆錢抹平了。嚐到了甜頭,我就更貪心了,我一次又一次地想法兒摟錢,每一次我都對自己說:‘這是最後一次了!’但想要停手哪兒那麼容易,我都已經成了習慣了!後來被發現了,我都悔死了!都是貪婪害了我呀!”
以上兩個例子中的人,都是因為貪得無厭而害了自己。生活中,很多人都因為貪得無厭的習慣而墮落,他們為了滿足貪欲鋌而走險,最終做出了讓自己後悔不已的事。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習慣視點”
當貪婪成為一種習慣時,人們的腳步就會走偏,直到釀成大錯。不要讓這種錯誤的習慣扭曲了我們的生活方向,我們可以享受生活,但不能沉溺於對物質無休止的追求中。惟有知足,我們才能開心地享受人生。
3.不要一個人吃獨食
——告別自私狹隘的心理習慣
一個農夫請無相禪師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之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亡妻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禪師照實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
渡,如日光遍照,不隻是你的亡妻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呀。
農夫不滿意地說:可是我的亡妻是非常嬌
弱的,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隻單單為她誦經超度,不要回向給其他的眾生。
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他說:
“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趨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然頑固地說:“這個教義雖然很好,但還是要請禪師為我破個例吧。我有一位鄰居張小眼,他經常欺負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禪師能把他從一切有情眾生中除去,那該有多好呀!”
吃獨食容易招來大家的忌恨,結果看起來是占便宜,其實卻是吃了大虧。因此,有了好處就要雨露均沾,這樣別人有了好處時才會想著你。
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聽了禪師的話,農夫更覺茫然,若有所失。
自私、狹隘的心理,在這個農夫身上表露無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好,但如果你容不得別人好或別人比你好,那就是自私加狹隘。自私、狹隘的習慣會毀了自己的生活,我們必須努力使自己學會與人分享。
村裏有兩個要好的朋友,他們也是非常虔誠的教徒。有一年,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年長的聖者。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7天的路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聽完了聖者的話,其中一個教徒心裏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絕不能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個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吧!”“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煩不煩啊?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家夥啊,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掐死!”
另外那個人一聽,他的朋友居然變臉了,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義,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個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的,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瞎掉了,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兩隻眼睛也立刻都瞎掉了!
狹隘的心理不但讓兩個好朋友鬧翻臉,甚至還讓人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毀滅他人。如果一個人養成了狹隘自私的習慣,那麼他會變得多可怕呀!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和他人分享。
林帆被老板叫到辦公室去了,他領導的團隊又為公司的項目開發做出了傑出貢獻。送茶進去的秘書出來後告訴大家,老板正在拚命地誇林帆,她從來沒見過老板那樣誇一個人,研發小組的幾個人臉沉了下來:“憑什麼呀!那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對呀!為了這個項目,我們連續加了17天的班!”正在這時,老板和林帆來到了大廳。“夥計們,幹得好!”老板把讚賞的目光投向幾個組員,林部長向我誇讚了你們所付出的努力!
聽說有兩個還帶病加班是嗎?真誠地謝謝你們!這個月你們可以拿到三倍的獎金!老板話音剛落,幾個同事就衝過去擁住林帆一起歡呼起來,並表示以後會跟著林部長,為公司繼續努力工作!
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擁有一切;自私狹隘的人,終將被人拋棄。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摒棄自私狹隘的習慣,否則我們就會傷害到自己。
“習慣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