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對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國內知名企業的領導者紛紛出國考察,學習國外同行的管理經驗。有一次,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訪問韓國,被安排去一家麵粉企業參觀。然而就是這次普通的參觀,給他刺激很深,回國後好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眠。
這家麵粉廠屬於西傑集團,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有66名雇員。一個隻有幾十名員工的小廠,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劉永行驚歎不已。在中國,相同規模的企業一般日生產能力隻有幾百噸,但員工人數卻高達上百人。希望集團的效率相對高於國內同行業標準,250噸日處理能力的工廠也要七八十名員工,日生產能力僅有韓國工廠的六分之一。
為了弄清楚其中的奧秘,劉永行與這家工廠的管理層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了解到他們也在中國投資辦過廠,地址在內蒙古的烏蘭浩特。當時的日處理能力為250噸,員工人數卻高達155人。同樣的投資人,設在中國的工廠與韓國本土生產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遙,效益自然也不會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時間,覺得沒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將工廠關閉了。
兩家工廠的效率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是設備的先進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韓國本土工廠是20世紀80年代投入生產的,而內蒙古的合資工廠卻是在20世紀90年代建起來的,比原廠還要先進。是管理方法的問題?也不是。工廠的主要管理層基本上都是韓國人。恰好,劉永行遇到了曾在內蒙古負責的那位韓國廠長。
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劉永行特意請教這位廠長“:為什麼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設在中國的工廠卻需要雇用那麼多人呢?”
那位廠長回答很含蓄:“也許是中國人做事不到位吧。”正是這麼一句輕描淡寫的話,讓劉永行回國後徹夜難眠。他知道,當著一群中國企業家的麵,那位廠長的話已經是十分客氣了。在這句平淡的話背後,一定有許多難言之隱,一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管理問題。
仔細想一想,與韓國人相比,中國人做事的態度無疑相差很大的距離。韓國人做事總是手腳不停,無論是工人還是管理人員,手頭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別的事做;他們是一專多能,比如一個廠長,如果他覺得自己的崗位比較空閑,就會主動去做其他一些事情,以節省人力。而在中國大部分企業中,員工還存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夠了的想法,所以我們的效率就低了。
這些我們在日常工作的現象中都能看得出,但劉永行思考的遠遠不限於此,總覺得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譬如按照韓國人每個人幹了中國1.2個人的事,彼此之間也不會有10倍以上的人力效率差距。
琢磨了好幾個晚上,這位善於思考的總裁終於找到了答案:人力效率上的差距,絕不是簡單的加和關係,不是一個韓國人做了1.2個中國人的事情,10個韓國人就相當於12個中國人的效率。效率是乘積關係,一個韓國人的效率是1.2個中國人的效率,那麼10個人的效率就可能是1.2的10次方倍。隻有這樣理解,才能解釋為什麼在韓國的工廠裏,少數的人能創造更多的效益。
按照這樣的計算模式,我們能得出一個非常驚人的結論:中國的人力資源成本其實是非常高的。不要隻看我們的基本薪水低,我們工作的效率更低。每個人低那麼一點點,集中體現在一個企業、一個社會,形成的差距就十分巨大。而且這種差距並非靠加強管理就能解決的,管理者可以告訴員工應該怎麼幹,但是卻無法教會他幹完這件還應該幹其他的事,這種補位的意識完全要靠員工的自覺性。
中國人做事不到位!這種感歎不僅隻有劉永行一人有,許多企業管理者都有相同的感觸。隻管上班不問貢獻,隻管接受指令不管結果,普遍缺乏對結果負責的認真態度,幾乎成為中國員工的一種常態。
中國正與世界接軌,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在技術、規模、營銷方麵越來越接近,在生產管理、流程設計方麵也並不比許多國際大公司遜色,但是為什麼彼此之間存在著如此大的工作效率差距呢?為什麼一名普通的中國員工每月薪水隻有一兩千元人民幣,甚至更低,而發達國家的員工卻有幾千美元呢?僅僅是因為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嗎?
答案是:中國人做事不到位。
員工之間的工作時間差不了多少,但是每個人相差一點點,積累起來就形成了企業效益之間巨大的差距。每個企業相差一點點,積累起來就形成了國家生產力之間巨大的差距。
人們常常抱怨自己的薪水太低,感歎中國企業無法跨入世界,希望中國經濟更加強大,但卻很少意識到,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彼此之間巨大的距離正是由於我們每個人的一點點差距造成的。
要想彌補工作效率上的差距相當不易,因為你需要改變人們的意識和習慣——做事做到位的意識和習慣。這需要長期的培養和訓練,甚至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