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養生經01(1 / 1)

上篇 補益中藥 人 參 大補元氣的“神草”

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人參被譽為『神草』、黃芪位居『百藥之長』、甘草尊之為『國老』、刺五加是『文章草』……它們都是補益佳品,益壽良藥。您想知道它們的妙用嗎?——不妨從這裏開始,去了解更多補益藥養生益壽的奧秘!人參是東北特產之一,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之一,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藥材。在中國醫藥史上,使用人參的曆史十分久遠。早在《神農本草經》中,人參即被列為藥中上品。明代著名中醫學者龔居中在《四百味歌擴》中列的第一條:“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成為無數中醫入門的第一句背誦歌訣。在《本草綱目》(以下簡稱《綱目》)中,人參有許多別稱。較為有意義的名稱有:①黃參、血參。《綱目》說:人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有黃參、血參之名”。②土精、地精。因其“得天地之精靈”而命名。《綱目》還講述了一個神奇故事來佐證:“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後每夜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裏許,但一人參枝葉異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四肢畢備,呼聲遂絕。”③神草。因“下有人參,上有紫氣”,世人呼之為“神草”。④鬼蓋。根據其生長特性——“其草背陽向陰”而生得名。《綱目》引《神農本草經》的話說:人參有“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的功效。【用藥指南】◎人參用量:如用於保健,每日用量1~3克;用於常見病的治療6~10克;用於急救固脫可用15~30克。西洋參內服用量為2.4~6克,水煎服。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宜選用西洋參。服用人參要每次少量,連續服用一段時間為好,忌一次服用太多。應該提醒注意的是:老年人久服人參,可有腹脹、納少、失眠、心煩、躁動等不良反應;陰虛火旺的老年人,濫用人參可引起便秘、鼻出血。《綱目》記載:人參反藜蘆、畏五靈脂、惡皂莢,均忌同用。服用人參不宜喝茶和吃蘿卜,以免影響藥力。【原文】人參: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二卷人參味甘、微苦,微溫。能大補元氣:用於大失血、大吐瀉或久病、大病後的氣虛欲脫,脈微欲絕;補脾益肺:適用於肺氣虛弱之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脈微自汗等;脾氣不足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為肺脾氣虛證之常用要藥。人參還能生津止渴,治熱病氣津兩傷,身熱口渴及消渴。又能安神增智,治氣血兩虛之心悸、失眠、健忘等。《綱目》載有以人參為主藥的人參膏、治中湯、四君子湯諸方。現代的人參膏成藥是以生曬參熬製而成。研究表明,本品含多種人參皂苷、揮發油、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有機酸、糖類、維生素等成分。具有抗休克、強心作用,可提高應激反應能力;提高腦力勞動功能;抗疲勞,促進蛋白質、RNA、DNA的合成,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促性腺激素樣作用;又能促進造血係統功能,此外,尚有降低血糖、抗炎、抗過敏、抗利尿及抗腫瘤等多種作用。現代多用於各種虛性疾病及預防保健。用法:口服,每次1克,每日2~3次,以熱水衝服,亦可酌加蜂蜜或糖等矯味品同服。治中湯,即理中湯(人參、白術、炙甘草、幹薑),功效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主治由於中焦虛寒,升降失職所致的嘔吐、下利、腹痛等症。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為益氣健脾的代表方劑。適用於麵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的脾胃氣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