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生意成功的“學”字經——向華人首富李嘉誠學習的16條生意經驗(1)(1 / 3)

1943年,李嘉誠的父親病危,臨終時沒有任何財產可以留下,隻好反問愛子可有話跟他說,當時,11歲的李嘉誠對父親說:“我們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1954年,在為別人打工9年後,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料廠,60年代中期,將公司的主營業務轉到地產,廉價大量收購地皮和樓宇,成了香港政府之外的最大的地產所有者。在2007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誠以230億美元的身價名列亞洲之首。李嘉誠好學,能吃苦,少年時代,因為要上夜校及到工廠跟單,李嘉誠每天回家時已經非常晚,而住處每晚12時後便會熄燈,他隻好摸黑走樓梯,“一步步計算,數到一定的數目就知道到了家。”

榮膺世界華人首富的李嘉誠,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商人之一。他作為香港巨商和財富化身,在創業之初完全是白手起家、以小搏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

那麼李嘉誠是憑什麼做到的呢?

先做人後經商

未學經商,先學做人。

——李嘉誠

“未學經商,先學做人”,這是李嘉誠經常說的一句話。

有人說,傳統文化與商業文化大相徑庭,水火不相容。成為商界巨子的李嘉誠,卻能將這兩者很好地結合成一體。在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他體現出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傳統美德。

這種傳統美德是李嘉誠為人處世的基礎,並由此延展為他從商的準則。這些都得益於他父親的熏陶。

1943年,李雲經英年早逝。他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相反,給李嘉誠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擔。但另一方麵,李雲經給李嘉誠留下了終生受益的豐厚遺產,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生活重擔與做人之道,在李嘉誠的商業生涯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李雲經臨終前,哽咽著對李嘉誠說了兩句話:

“阿誠,這個家從此就靠你了,你一定要把它維持下去啊!”

“阿誠,阿爸對不起你……”

就是因為對父親的承諾和對家庭的責任,年僅14歲的李嘉誠謝絕了舅父繼續供他上中學的好意,毅然決然地輟學求職。他要掙錢,要掙好多好多的錢。14歲的少年隻有一個信念,就是要養活母親和弟弟妹妹,他必須掙錢。殘酷的生計,迫使李嘉誠別無選擇地走上從商之路。

李嘉誠的理想是當一個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如果不是迫於無奈,他是不會去從商的。李嘉誠後來回憶說,就是立業之初,他的理想還依然是“賺一大筆錢,然後再去搞教育”。由此可見,李嘉誠從商實在是身不由己、逼上梁山。別無選擇使李嘉誠義無反顧,在商海搏擊,最終成為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

父親生前教給李嘉誠許多豐富而珍貴的做人道理。比如“貧窮誌不移”、“做人需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等。

父親的熏陶和遺訓,李嘉誠永誌不忘,並延展為從商準則。李嘉誠在香港乃至國際商界樹立起良好的大家風範,因恪守商業道德而贏得了高度的信譽。這千金難買的信譽又回饋了李嘉誠無數的財富。

為沒有敵人而自豪

這麼多年來,任何一個國家的人,跟我合作之後,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為榮的。

——李嘉誠

李嘉誠不僅靠他的誠信贏得他人的合作,同時也靠他的善良、仁慈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和支持。

善待他人,是李嘉誠一貫的處世態度,即使對競爭對手亦是如此。商場充滿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能做到這點,不少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文彙報》曾刊登李嘉誠專訪,主持人問道: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經曆那麼多艱難風雨之後,您為什麼對朋友甚至商業上的夥伴,抱有十分的坦誠和磊落?”

李嘉誠答道:

“最簡單地講,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

“一個人最要緊的是,要有中國人的勤勞、節儉的美德。最要緊的是節省你自己,對人卻要慷慨,這是我的想法。”

“顧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為榮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老競爭對手怡和。李嘉誠鼎助包玉剛購得九龍倉,又從置地購得港燈,還率領華商眾豪“圍攻”置地。李嘉誠並沒為此而與紐璧堅、凱瑟克結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戰役後,他們都握手言和,並聯手發展地產項目。

“要照顧對方的利益,這樣人家才願與你合作,並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隨李嘉誠20多年的洪姑娘洪小蓮,談到李嘉誠的合作風格時說,“凡與李先生合作過的人,哪個不是賺得盤滿缽滿!”

商場上,人緣和朋友顯得尤其重要。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場上交朋友的前提,誠實和信譽是交朋友的保證。正如在積累財富上創造了奇跡一樣,李嘉誠的人緣之佳在險惡的商場同樣創造了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