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外難民的基本生活在柳舟的努力下終於穩定了下來。
柳舟在城外給他們開了遮風避雨的帳篷,開了粥篷,且從京城募集了很多舊衣服。
當然,這些舊衣服都是在果親王和公主殿下的幫忙下募集的,畢竟這些衣服皆是從京城那些富貴人家弄來的。
隻是柳舟很清楚,如今隻是解決了這些百姓的溫飽問題罷了,可想要徹底解決他們如今的情況,並不容易
。
首先,這些難民太多了,想徹底安置他們,十分困難;再有,這些百姓本來就是有家的,隻是貧窮逼他們向京城而來。
因此,想要徹底解決他們的問題,就隻能找出問題的根源。
問題的根源很快傳到了京城,但乾隆皇帝並不是第一個知道的。
第一個知道是是柳舟。
柳舟這些天來跟這些百姓已經廝混熟了,因此也從他們這裏知道了不少有關這些難民的事情,這些難民皆來自山東,而他們為何從山東來到京城,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家鄉實在過不下去了。
按照這些難民所說,他們的家鄉官商勾結,把他們老百姓逼的都沒法過了。
柳舟聽到這些消息後,立馬收集了一些有關山東的情況,而後則讓他大吃一驚,山東離京城並不是很遠,山東巡撫名國泰,是四川總督文綬之子,此人貪贓枉法,在山東很是肆無忌憚,將山東各縣的百姓逼的苦不堪言。
隻是因為國泰是和珅一黨的人,因此就算有百姓進京告禦狀,也是無法上達天聽。
當柳舟調查到這種消息後,眉頭頓時微微一凝,他早知道乾隆後期的官員幾乎大部分都是貪得無厭的,隻是他很清楚自己此時的力量,對於這種情況他是做不得什麼的,隻是如今山東難民的事情讓他遇上了,他卻又不能不管。
可這個口不能他去開,他必須等皇上自己來說,亦或者是朝中的其他人,不可否認,朝中的那些清流派雖然並不像影視中演的那般高尚,可他們中間有不少人還是為國為民的,而且他們有這個實力跟和珅一黨抗爭,如此,由他們開口也是不錯。
柳舟並沒有等多久,大概就在柳舟安穩城外百姓後的第三天,都察院監察禦史劉墉便上奏言明此事,言山東巡撫國泰如何貪贓枉法,置百姓死活於不顧。
劉墉言辭犀利,將國泰批的一無是處,仿佛國泰若是不死,大清將國將不國。
文人的嘴有時是很厲害的,都察院監察禦史更是不得了,劉墉一席話,將整個朝堂罵的鴉雀無聲,就連和珅這種見慣了大場麵的人,一時間也是愣了一下,直到反應過來,才想到反駁。
國泰在山東貪贓的那些錢,很大一部分都到了和珅的口袋裏,和珅不幫國泰,誰幫?
朝中幾大勢力為此又是一番爭吵,乾隆皇帝則保持了沉默,他覺得劉墉的話有幾分道理,但卻也有些危言聳聽,一個小小的山東,就算再貪贓枉法,又怎會動搖國本?
隻不過乾隆皇帝多半還是認同劉墉所言,一個國家若是連貪官都不能整治,又如何能夠讓百姓安居樂園,國家又如何能夠強盛?
如果連管理國家的官員都不能夠以身作則,那麼這個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乾隆想整治國泰貪汙案,隻是他有有些投鼠忌器,國泰的身份不簡單,他除了是山東巡撫外,還是四川總督文綬的兒子,四川乃蜀地,四川總督文綬算得上是封疆大吏,手中更是握有兵權之人,若是動他的兒子,他不急才怪。
再者,國泰貪汙,牽涉到的官員必定不少,就以目前幫國泰說話的這些人,那個不是朝中柱石?牽一發而動全身,乾隆皇帝必須考慮清楚才行。
朝堂之上爭吵不休,當所有大臣都意識到乾隆皇帝還未開口說話的時候,他們這才紛紛閉嘴。
乾隆皇帝雙眉微凝,而後說道:“山東巡撫國泰貪汙一案,尚無證據證明,責令以後再議,退朝。”
不甘,清流派和武官派的人皆是不甘,隻要皇上下令清查,和珅一黨必定因此而大傷元氣,到那個時候,整個朝中,還有何人能與他們抗衡?
而清流派和武官派的不少官員,也是心係家國的,清流派自然不必說,劉墉和紀曉嵐等能夠在曆史上留下清名,絕對不會是史官喜歡他們才這樣寫的,當然,他們也沒有後世影視劇描繪的那般清高。
武官派也有蛀蟲,但阿桂卻是一個看不起和珅的人,而之所以看不起,是因為阿桂並不貪財,對他這樣一個將軍來說,錢財都好不過名利,阿桂想要的是名利,是軍功,是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