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乾隆在這些寶貝上也未作停留,乾隆是皇上,做工精細的寶貝見的多了。
他最為感興趣的,還是那些稀奇古怪,自己從來未曾見過的。
而在這些寶貝中,和珅所獻,就在其中。
和珅深知皇上喜好,他知道這個皇上,雖然對琴棋書畫詩詞很喜歡,可隨著年紀的增大,他更大的喜好卻是獵奇,越是稀奇的東西,他就越喜歡。
而想要稀奇的東西,不能在大清朝找,必須從外國人那裏找。
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這個道理。
和珅的寶貝,就是一些外國的玩意,其實這些玩意在國外,根本就算不了什麼,可大清朝的人沒有見過,對之自然好奇。
乾隆皇帝在這些稀奇古怪的寶貝前流連忘返,最終走到了一張蒙著紅布的架子前,乾隆見這寶貝還蒙著,很是好奇,問道:“這是什麼寶貝?”
見皇上問,旁邊負責收集寶貝的官員連忙答道:“回皇上,是一麵鏡子。”
“鏡子?”乾隆微微凝眉,一塊鏡子,能是什麼寶貝,他隱隱有點憤怒,因為他很討厭被人糊弄。
不過越是如此,他也越是好奇,於是吩咐道:“掀開。”
跟著後麵的太監連忙跑上前,將紅布給掀開了,紅布掀開之後,鏡子裏突然出現了另外一名太監,而且是那般的逼真形象,嚇得那個太監啪的一下向後跌了一腳。
鏡子大家見的多了,可像這種能夠將人照的如此逼真,甚至連眉毛,雀斑都照的一清二楚的,還真不多見。
眾位大臣見太監嚇了一跳,先是一驚,而後也更是好奇,到底是什麼寶貝,竟然讓見多識廣的太監都嚇成這個樣子?
不少大臣擠了上來,然後他們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
乾隆站在鏡子前審視自己,他還是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樣貌,乾隆長的很帥,很威嚴,看著鏡子中的威嚴帝王,乾隆竟然生出絲絲自豪感來。
當自豪的感覺油然而生的時候,乾隆突然開口問道:“這鏡子是何人所送?”
一旁負責的官員拿出名單,而後說道:“回萬歲,此鏡子乃餘平縣令柳舟所送。”
此時的柳舟雖然名滿餘平縣甚至江西,可在京城這個朝堂之中,聽過他名字的人卻不多,可以說他是一個不名一文的人。
錢米對柳舟很感激,不過江西的事情是他的恥辱,他是不會將柳舟救自己的事情告訴和珅的,而和珅也不好去十分注意一個小小的餘平縣令。
大家對於柳舟這個人都沒有印象,乾隆更沒有,他點了點頭:“此人送了快鏡子來,倒當真有趣的很。”
這塊玻璃鏡子比宮廷中用的銅鏡要好很多,不過這寶貝雖然稀奇,可卻稱不上名貴,不過是一塊鏡子而已,乾隆站在鏡子前,雖然生出了自豪感,可就因為這麼一件東西就對那個柳舟進行獎賞,多少會惹來非議,而且很有可能被言管稱為不務正業,說柳舟是因為投其所好才得到了好處。
和珅跟乾隆打交道多年,一聽乾隆此言,立馬明白過來,於是這便準備幫柳舟說幾句好話,好讓皇上名正言順的進行封賞,可和珅還未來得及開口,一旁的劉墉突然開口道:“萬歲,此乃一七品縣令的忠言啊!”
聽到劉墉突然冒出這樣一句話後,在場大臣皆是一驚,一塊鏡子,那裏來的忠言?
乾隆饒有興趣的看著劉墉,道:“劉愛卿,何出此言啊?”
劉墉答道:“昔唐太宗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此鏡比銅鏡更為清晰,這七品縣令柳舟,想來是要皇上明察秋毫啊!”
劉墉這麼一解釋,眾人也紛紛表示讚同。
乾隆聽完,沉默了一會,有人向自己進忠言,他還是聽的,不過乾隆絕非好糊弄的人,他不認為一個遠在餘平的七品縣令會勸自己明察秋毫,所以他覺得劉墉說出這話,一定是有其他目的的。
而以乾隆的聰明才智,他也很快明白了過來,當他明白後,隨即說道:“將此鏡子給朕運往寢宮,讓其時刻提醒朕,要做一個明察秋毫的聖君明君。”
劉墉見乾隆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來,突然跪在地上高呼萬歲聖明,劉墉這麼一喊,其他人也皆是紛紛跪下,高呼皇上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