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茶:山楂所含的成分可以助消化、擴張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壓。同時經常飲用山楂茶,對於治療高血壓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其飲用方法為:每天數次用鮮嫩山楂果1~2枚,泡茶飲用。
荷葉茶:中醫實踐表明,荷葉的浸劑和煎劑具有擴張血管、清熱解暑及降血壓之效。同時,荷葉還是減肥去脂之良藥。治療高血壓的飲用方法是:用鮮荷葉半張洗淨切碎,加適量的水,煮沸放涼後代茶飲用。
槐花茶:將槐樹生長的花蕾摘下晾幹後,用開水浸泡後當茶飲用,每天飲用數次,對高血壓患者具有獨特的治療效果。同時,槐花還有收縮血管、止血等功效。
首烏茶:首烏具有降血脂、減少血栓形成之功效。血脂增高者常飲首烏茶療效十分明顯。其製作方法為:取製首烏20~30克,加水煎煮30分鍾後,待溫涼後當茶飲用,每天一劑。
葛根茶:葛根具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之效,對因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耳鳴及腰酸腿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功效。經常飲用葛根茶,對治療高血壓具有明顯的療效。其製作方法為:將葛根洗淨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後當茶飲用。
蓮子心茶:所謂蓮子心是指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其味極苦,但卻具有極好的降壓去脂之效。用蓮心12克,開水衝泡後代茶飲用。每天早晚各飲一次,除了能降低血壓外,還有清熱、安神、強心之特效。
決明子茶:中藥決明子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經常飲用決明子茶,有治療高血壓之特效。每天數次用15~20克決明子泡水代茶飲用,不啻為治療高血壓、頭暈目眩、視物不清之妙品。
桑寄生茶:中草藥桑寄生為補腎補血要劑。中醫臨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湯代茶,對治療高血壓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桑寄生茶的製作方法是:取桑寄生幹品15克,煎煮15分鍾後飲用,每天早晚各一次。
玉米須茶:玉米須不僅具有很好的降血壓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瀉、止血、利尿和養胃之療效。泡茶飲用每天數次,每次25~30克。在臨床上應用玉米須治療因腎炎引起的水腫和高血壓,療效尤為明顯。
13.高血脂
現在生活好了,吃得多了,運動少了,血脂就高了,所以高血脂症患者極為普遍。高脂血病又叫高脂蛋白血症,俗稱高血脂。是由於體內脂質代謝紊亂導致血脂水平升高,並由此而引發一係列臨床表現的病症。它包括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及複合性高脂血症,這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對腎髒、末梢循環、胰髒、瘙癢症、免疫係統、血液係統疾病也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高血脂時刻都在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讓高血脂慢慢降下來是治療高血脂症的關鍵。
合理的飲食與生活方式對預防高血脂有著重要的意義。民以食為天,當人們大飽口福時,卻常常忽視了營養結構。飲食不節可以導致高脂血症及其有關的很多疾病。高脂血症患者就更要注意吃得明白、吃得健康。簡單地說,高血脂患者的飲食應注意“一個平衡”和“五個原則”。
飲食營養平衡:患有高血脂症的大多數患者完全素食,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對身體是很不利的。我們從飲食中獲得的各種營養素,應該種類齊全、比例適當。如果在兩星期內您所吃的食物沒有超過20個品種,說明您的飲食結構有問題。
五個原則:低熱量、低膽固醇、低脂肪、低糖、高纖維飲食。事實上所選食物不光是隻符合這五個原則,其給患者提供的營養價值更是不能忽略。下麵介紹幾種可以降低血脂的食物:
豆類及豆製品: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和磷脂。高膽固醇患者每天食用大豆蛋白質60~100克,約有90%的人會痊愈或好轉。
玉米:含有豐富的鈣、鎂、硒等物質以及卵磷脂、亞油酸、維生素E,它們均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
燕麥:含有極豐富的亞油酸,占全部不飽和脂肪酸的35%~52%;維生素E含量也很豐富,而且燕麥中含有皂甙素。它們均有降低血漿膽固醇濃度的作用。
牛奶:含有羥基、甲基戊二酸,能抑製人體內膽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從而抑製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中膽固醇的含量。此外,牛奶中含有較多的鈣,也可降低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
大蒜:大蒜的降脂效能與大蒜內所含物質——蒜素有關。大蒜的這一有效成分有抗菌、抗腫瘤特性,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血糖和血脂等。
洋蔥:其降血脂效能與其所含的烯丙基二硫化物及少量硫氨基酸有關。這些物質屬於配糖體,除降血脂外還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對動脈血管有保護作用。此外,還含前列腺素A,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的功能。
杏仁:杏仁不含膽固醇,僅含7%的飽和脂肪酸。高血脂患者每天吃30克杏仁,可替代含高飽和脂肪酸的食品。
雞蛋:過去認為雞蛋含膽固醇量高,多吃易致冠心病。現已證實雞蛋含有卵磷脂,能使人體血中膽固醇和脂肪保持懸浮狀態而不在血管壁沉積,從而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注意:每天最好食用一個雞蛋,否則還是對身體會造成不良影響。
要想降低血脂,單純地隻靠食療是遠遠不夠的。大家知道高血脂患者大多都體重超重,減重也是使血脂降下來的關鍵。想要減重就要多運動,運動鍛煉可增加消耗,改善脂質代謝,防止體脂和血脂增多。運動也有大學問。
最佳運動時間:早晨5時,運動量不宜過大,應保持輕到中等強度;上午10時是一天中最佳的運動時機,下午16~17時是減肥的最合適鍛煉時間;晚飯前0.5~1小時,此時進行散步(或快走)和做保健體操。運動時要注意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心理健康才是治療的關鍵。
高血脂患者要戒掉一些對降低血脂不利的生活方式:戒煙,煙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引發和加重動脈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控製酒精,少飲酒對人體有利,多飲有害。酒的熱量高,多喝加重肥胖。
血脂的降低減少了誘發其他疾病的危險。高血脂症是一種頑固性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好的。飲食治療及保健是治療高血脂症的關鍵,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如果能夠長期堅持、方法得當,高血脂是可以慢慢降下來的。
14.風濕
中醫學認為“醫食同源”。食物也具有性味,部分食物同時也是藥物,用之得當,可以防病治病。利用食物進行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食物療法,又叫飲食療法、藥膳療法,簡稱食療。用食療的方法治療風濕是再好不過的了。
風濕性關節炎的食療方案:
(1)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盡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
(2)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宜服用對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的患者及陰虛火旺型患者最好忌用。糖類及脂肪也要少用,這是因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糖皮質激素,導致糖代謝障礙、血糖增高;而脂類食物多黏膩,可使血脂膽固醇升高,造成心髒、大腦的血管硬化,並且對脾胃功能也有一定損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食鹽用量也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鈉鹽瀦留。
不同類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飲食宜忌也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1)風熱型和濕熱型:風熱型患者主要症狀為關節遊走性疼痛,發熱,咽痛,便秘,小便溲赤,苔厚,舌紅,脈數或弦數,血沉也明顯增快;而濕熱型患者可出現低熱,胸悶,納差,關節腫痛有積液,舌質紅,苔白膩,脈搏滑數,血沉增快等表現。出現這些症狀的患者應該多選用寒涼的飲食,如米仁粥、豆、生梨、豆卷、菊花菜、蘆根等,可以協助清除內熱;而不應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薑、桂皮、酒等,因為吃這些會傷陰助火,加重症狀。
(2)寒濕型: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或有積液,納差,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畏寒,消瘦,麵色無華,舌淡苔白膩,脈濡,血沉也增快。此型的患者應選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豬、牛、羊骨頭煮湯,及薑、桂皮、木瓜、藥酒等。
(3)肝腎兩虛型:這型患者可表現為關節疼痛畸形,肌肉萎縮,筋腱拘攣,畏寒,消瘦,麵色無華,舌淡薄白或白膩,脈沉細,而血沉多不增速,或接近正常。此型患者可以多食一些補益的食品,如甲魚肉、雞肉、鴨肉、鵝肉、豬肉、牛肉、羊骨髓、胡桃、桂圓、芝麻等。
很多食物都可以起到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症狀的作用,但我們選用食物時一定要對症,否則會影響效果。
可能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食物
(1)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
(2)海產類:患者不宜多吃海產品,如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體吸收後,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症狀加重。
(3)過酸、過鹹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堿度值,會使體內酸堿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從而加重症狀。同樣若吃過鹹的食物如鹹菜、鹹蛋、鹹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加重患者的症狀。
人們應該對風濕有足夠的認識,積極預防並治療。良好的生活方式對於預防風濕病非常重要,如選擇適當運動項目,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平時生活起居要避免風寒暑溫侵襲等。當然,更要注意飲食的合理性。
15.經前綜合征
凡月經前期出現生理、精神以及行為上的改變,稱為經前期緊張綜合征。臨床表現為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憂鬱、煩躁易怒、失眠、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浮腫、食欲不振、腹脹、腹瀉、頭痛、乳房脹痛、全身疼痛等症。中醫稱為“月經前後諸證”,認為心血不足、肝鬱火旺、痰氣鬱結是本病發生的病因。
(1)預備式。取坐位,腰微挺直,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左手掌心與右手背重疊,輕輕放在小腹部,雙目平視微閉,呼吸調勻,全身放鬆,靜坐1~2分鍾。
(2)按揉百會穴。將右手中指指腹放在百會穴上,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鍾。
功效:醒腦安神,鎮靜除煩。
(3)按揉太陽穴。將雙手拇指指腹放在同側太陽穴上,其餘四指附在頭部兩側,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鍾。
功效:通絡止痛,清熱除煩。
(4)按揉風池穴。將兩手拇指分別放在同側風池穴上,其餘四指附在頭部兩側,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鍾。
功效:疏風清熱,鎮定安神。
(5)分推肋下。將雙手四指並攏,分別放於同側劍突旁,沿季肋分推0.5~1分鍾。
功效:調中和胃,理氣止痛。
(6)按揉膻中穴。將左手拇指放在膻中穴,適當用力做順時針按揉0.5~1分鍾,以局部發熱為佳。
功效:寬胸理氣,寧心安神。
(7)揉按氣海穴。右手半握拳,拇指伸直,將拇指指腹放在氣海穴上,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鍾。
功效:除濕止帶,通絡止痛。
(8)揉按關元穴。右手半握拳,拇指伸直,將拇指指腹放在關元穴上,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鍾。
功效:溫養肝腎,養血止痛。
(9)掐神門。將一手拇指指尖放在對側的神門穴上,其餘四指附在手背部,手指適當用力掐壓0.5~1分鍾。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鎮靜安神,寧心通絡。
(10)按揉勞宮穴。將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勞宮穴上,其餘四指附在手背,適當用力揉0.5~1分鍾。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鎮靜安神,疏通心絡。
(11)揉按三陰交穴。左(右)下肢放在對側膝上,將右(左)手拇指指腹按在三陰交穴上,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鍾。雙下肢交替進行。
功效:交通心腎,寧心安神。
(12)按太衝穴。將一手中指指尖放在對側太衝穴,適當用力按0.5~1分鍾。雙腳交替進行。
功效:消腫止痛,通經活絡。
小知識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點處。
太陽穴:位於兩眉梢與外眼角之間連線向後約1寸的凹陷處。
風池穴:位於頸項後枕骨下、大筋外側的凹陷處。
膻中穴:位於胸骨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第4肋間隙處。
氣海穴:位於腹中線上,肚臍下1.5寸處。
關元穴:位於腹中線上,肚臍下3寸處。
神門穴:位於腕關節掌側橫紋小指側端的凹陷處。
勞宮穴:位於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尖,即腳踝內側的骨性突出之上3寸處,與絕骨穴相對。
太衝穴:位於足第1、第2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處。
自我按摩每晚做一次,在經期要注意寒溫適宜,進食低鹽飲食,多食蔬菜、豆類食物,不要過於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