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第九類說謊者:你自己(3 / 3)

事不如意,多學阿Q

謊言解讀: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生活中我們不做阿Q,但是有些時候卻需要阿Q一下他的精神。

阿Q是魯迅先生《阿Q正傳》裏的主人翁。其鮮明的人物形象,看完總是讓人感慨很多。

阿Q是一個深受封建階級壓迫和剝削的赤貧,地地道道的農村無產者。他上無片瓦,下無寸土,被統治者剝奪得一無所有,就連姓名、籍貫都很渺茫。他沒有家,住在土穀祠裏;也沒有固定的職業,靠打零工維持生活,別人叫割麥便割麥,叫舂米便舂米,叫撐船便撐船。在現實中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可在精神上卻一次又一次地“勝利”。他因為說自己也姓趙,被趙太爺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後,他想的是:“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他想到趙太爺這麼一個威風八麵的人物現在竟成了他的兒子,便得意起來。

在這裏,悲慘和得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現實和幻想形成了尖銳的對立。一方麵在現實中處處碰壁,飽嚐辛酸;另一方麵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所有未莊人,阿Q都不放在眼裏,連趙太爺、錢太爺他也不格外地崇奉。他的自我名言是:“你算什麼東西!”他頭上長有癩瘡疤,頗為此而苦惱。而人們又偏偏愛拿他的癩瘡疤尋開心,這時他竟又說“你還不配”,覺得自己頭上的癩瘡疤非同尋常,是高尚光榮的。他為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而自豪,因為狀元也是“第一個”。一個人身處奴隸地位,雖然生活過得一無是處,可他卻始終保持著一種快樂的心境。阿Q性格已成為“精神勝利法”的代名詞。

阿Q這個形象令人笑中帶淚,令人既同情又痛恨。我們不學阿Q,但是其精神有時候是需要借用一下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阿Q精神”可以起到減輕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積極作用。譬如,阿Q挨了別人的打,自言自語罵一聲“兒子打老子”,他怒氣發泄了,心理平衡了,不再感到痛苦了。假如他不罵那一聲,而是把怒氣悶在心中,那遲早要“憋”出病來。

其實,“阿Q精神”並非中國專利,外國也有“阿Q精神”。如美國總統林肯,一次,有位議員當眾羞辱了林肯,他回家後,氣得飯也吃不下,於是攤開信紙,給那位議員寫了一封長信,用非常尖刻的語言將對方罵了個狗血淋頭,然後美滋滋地上床睡大覺。第二天一早,林肯部下要替他把信發出,他卻將信撕了。部下不解,林肯笑著解釋:“我在寫信過程中已經出了氣,何必把它寄出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要麵對各種各樣的問題與煩惱,比如:求學路上屢屢失敗;婚姻圍城中苦不堪言;工作方麵如同“雞肋”;前途希望一片渺茫,這些不如意不可能讓我們一個人趕上。但是不管你正在處於哪種不如意中,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你可以想起阿Q。阿Q的那種精神勝利法並非壞事,它內含科學性。對於心理失控的人來說,它是一劑良藥,使他們從中獲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脫。

如果不可避免,那麼隻有輕鬆麵對,就像阿Q一樣笑對人生。不管問題有多大,難題有多難,麻煩有多棘手,總會有解決的時候。

我們應該為我們能解決或處理問題時的一點點進步而高興,我們應該為我們還能擁有如此美好的世界而高興,我們應該為我們還擁有的愛而高興,即使你什麼也沒有了,你也應該為你還能在這美麗的世界上生存著而高興——活著就是一種美麗,我們應該認真欣賞這份美麗。

事不如意,不妨用阿Q“精神勝利法”勸慰自己,自言一句:“原本沒有這麼好,這已經不錯了。”然後又精神抖擻地投入到第二天的生活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