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化政治生態、實現弊革風清、重塑山西形象、促進富民強省,山西正在直麵矛盾,除舊布新
幹部隊伍出現係統性、塌方式腐敗,經濟發展呈現“斷崖式”下滑,民生難題有待解決,當前山西不可避免地成為焦點。2014年9月1日,中央任命王儒林為山西省委書記。到12月上旬,王儒林赴晉已滿百日。山西正在直麵矛盾,著力於淨化政治生態、實現弊革風清、重塑山西形象、促進富民強省。
在這一百多天裏,王儒林到近半地級市26個縣(區、市)調研了90個點。針對山西麵臨的“政治上、經濟上、生態環境上、民生上”四方麵的“立體性困擾”,提出“六權治本”、“六大發展”等一係列治理措施。
今年,山西多名省級領導幹部和上百名廳、處級幹部被調查。近幾年來,太原市三任市委書記、三任公安局局長,呂梁市連續兩任市委書記、交通廳兩任廳長,晉城高平市六七任書記、市長都出了問題。山西的幹部隊伍出現係統性、塌方式腐敗問題,根源在哪裏?
王儒林認為,一些幹部失去了中國共產黨人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宗旨意識,失去了對黨絕對忠誠、拒腐防變的黨性觀念,失去了密切聯係群眾、為民務實清廉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從嚴治黨、從嚴治吏沒有得到根本落實。
山西是礦產資源大省,長期承擔著全國煤炭能源生產、供應重任。礦產資源配置市場化程度低,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機製不完善,成為發生腐敗的重要原因。王儒林談到,“山西是全國主要產煤省份中唯一沒有實行礦業權公開出讓的省份,這不僅導致資源價款大量流失,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還成為權力尋租的土壤和條件。”
“人民群眾對消極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對社會公平正義和美好生活充滿向往,腐敗不除、正氣不揚,山西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沒有希望。”王儒林在全省學習討論落實活動動員大會上再次強調山西反腐的重要性。
隨著調研的深入,山西省委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反腐倡廉的核心是製約和監督權力”、“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的要求,實施“六權治本”:依法確定權力、科學配置權力、製度約束權力、陽光行使權力、合力監督權力、嚴懲濫用權力,從源頭上把製度的“籠子”織密、編牢、紮緊,努力形成不能腐的長效機製。
山西開展了以行政審批、資源配置、政府采購、資金分配等權力密集的關鍵環節和以司法、教育、醫療、社保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為切入點的專項行動,“甄別一批不廉潔的幹部、退出一批不作為的幹部、掌握一批善作為的好幹部”,加速形成不敢腐的良好態勢。
山西省委還要求切實加強對幹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強黨紀國法教育,加強紅色傳統和優秀曆史廉政文化教育,引導黨員領導幹部真正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切實增強拒腐防變的思想定力和行動自覺,努力實現不想腐。
山西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產業結構“一煤獨大”,外部依賴性強。受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1999年、2009年的山西經濟增速曾分別降為全國倒數第三、第一。今年山西的經濟增長前三季度列全國倒數第二,經濟發展呈現“斷崖式”下滑。
統計數據顯示,山西五大煤炭集團噸煤綜合售價從2011年5月的650多元一路下滑到今年10月的320多元,價格被“腰斬”。到今年9月末,全省煤炭行業利潤由2012年同期的380億元下滑到16億元,噸煤利潤“相當於一瓶礦泉水”。
“煤炭是山西改革發展穩定的‘牛鼻子’。”在晉北煤炭基地調研後,王儒林認為,“煤炭怎麼看、怎麼辦,事關重大,事關全局。”赴晉不到80天,王儒林先後主持召開5次由有相關廳局主要負責人、重點煤炭企業、省內外著名專家、院士參加的座談會,聽取60多位煤炭專家意見。在大同、朔州、忻州三個市,王儒林調研49個點,有33個涉及煤炭。
山西省委認為,山西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推進廉潔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安全發展、統籌發展的“六型發展”,努力破解難題。
“我們把廉潔發展放在首位,並不僅僅是強調其現實針對性,更要從發展的角度認識廉潔的重要性。”王儒林說,廉潔發展與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是內在統一的,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必然要求厘清市場與政府的權力邊界。廉潔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是經濟發展與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性互動。隻有廉潔發展,才能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會有成批的幹部倒下,不會對發展造成阻礙、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