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生日、獲獎、教師節,給同學、老師送束鮮花表示問候或祝賀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以鮮花為禮,並不貴重,卻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情愫,是一種最常見、最便捷、最好不過的饋贈之物。因此了解花的相關知識,對於我們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景中送對花送好花是有借鑒價值的。
花與觀賞
鮮花怎麼會形成如此豐富的花語呢?作為客觀世界中的鮮花並不存在花語,花語的產生是人為的。生活在大千世界的人對鮮花有著全方位的接觸,不同的角度,產生不同的著眼點,於是也就產生不同的感受,也就會對鮮花有所寄情。全方位的彙合交融,就構成了鮮花的基本花語。那麼,花語的構成主要來自哪些方麵呢?歸納起來主要是季節、人格、宗教、觀賞、色彩、典故等。
鮮花使人賞心悅目,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見到鮮花會產生反感情緒。於是,觀賞花木便是人性的一種本能的表現。
花是美的,人們在對花的欣賞中,加以聯想,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修養,不同處境,對鮮花產生的感受是不同的。花語,是鮮花與觀賞者心靈溝通的產物。李漁作《閑情偶寄》,有“花草隨筆”一欄,專門教人應該如何賞花。在李漁的眼中,水仙是一位絕代佳人,他是這樣描繪眼中所見的水仙的:“其色其香,其莖其葉,無一不異群葩,而予更取其善媚。婦人中之麵似桃,腰似柳,豐如牡丹、芍藥而瘦比秋菊、海棠者,在在有之。若如水仙淡而有姿,不動不搖而能作態者,吾實未之見也”。
正因為“實未之見也”的緣故,李漁把水仙視之為“予之命也”。有一年春天,李漁想買水仙,苦於沒有錢,人家勸他說:“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李漁卻說:“汝欲奪吾命乎?寧短一歲之壽,勿減一歲之花。且予自他鄉冒雪而歸,就水仙也。不見冰仙,是何異於不返金陵,仍在他鄉卒歲乎?”最後,李漁還是典賣了簪珥購買水仙。
水仙素有“淩波仙子”的美稱。它的鱗莖潔白如玉,而葉子似綠帶翠羽,清奇超逸,堪稱花中極品。李漁的鍾情觀賞,更把“淩波仙子”的容貌描繪得楚楚動人。
為什麼有的人對鮮花的美貌能發掘得如此深刻呢?及時賞花是最重要的,這便是李漁賞花的經驗。李漁曾談到他是怎樣欣賞玉蘭花的。他說:“玉蘭隻需一宿微雨,盡皆變色。”又說:“群花開謝以時,此則一敗俱敗,半瓣不留。語雲:‘弄花一年,看花十日,為玉蘭主人公,常有延佇經年,不得一朝盼望者,詎非香國中絕大憾事。’故值此花一開,便宜急急玩賞,玩得一日是一日,賞得一時是一時。”這樣就能對鮮花之美得到充分的發掘,並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現。花語正是在這種發現的基礎上鑄造而成的。
賞花的藝術還在善於借景,而不能是孤立地觀賞某一種花而不及其他。雞冠花的花語是“好強”、“剛毅”,就是因為它的花形酷肖雞冠的緣故。欣賞中以花的形態而聯想到景物,能使花的意境豁然開朗。這亦是李漁觀賞花卉的妙法。故他賞蝴蝶花,則能得莊周的夢境:“此花巧甚。蝴蝶,花間物也,此即以蝴蝶為花,是一是二,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非蝶非花,恰合莊周夢境。”可見,鮮花的觀賞要能有所發現,還需要觀賞者獨具慧眼。
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形成的花語多樣,但又是統一的。所謂多樣,即一種鮮花,往往並不能用一句簡單的話表達清楚,如牡丹花,它的花語可以是“國色天香”,也可以是“管領春風”,也可以是“榮華富貴”。但又是統一的,這些不同著眼點所作出的花語,都出自牡丹是“花王”的地位。這種統一也正基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倫理是一脈相承的傳統。
花的諧音
諧音組合,就鮮花名稱的字音與吉祥語的字音是同聲同音,或是相似音,以此取鮮花與吉祥語相合。
一品清廉——一枝蓮花。
蓮花是花中君子,出於淤泥而不染。“青蓮”和“清廉”是同音同聲。
平安長春——月季花與翠竹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