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武器係列(2 / 2)

事實上,那些華僑誌願兵總是驅使著她裝7噸貨物,翻過以險峻著稱的中印公路和中緬公路。

道奇撞翻日本坦克,並不是一個傳說。

事情發生在1944年12月,這名英勇的道奇卡車司機名叫鄧中華。被拉了7噸貨物的道奇撞翻的是95輕型坦克。

兩車一起墜入路邊山溝,鄧中華最後被同伴救出。

軍用無線電設備:摩托羅拉電台和步話機。

Motorola。一個中國人感到熟悉的名字。她的BP機和手機曾風靡一時。

看名字的話,或許會以為她是個汽車品牌(Motor-ola)。但實際上,與汽車相關的產品,她隻生產過火花塞和車載收音機。

摩托羅拉產品在二戰中的出色表現,讓她真正為世人所知。

如果說,道奇和吉普顯示出了美軍令人豔羨的後勤能力,那麼摩托羅拉就體現出了美軍令人豔羨的組織手段。

摩托羅拉的步話機——步話機的起源,就因為是“步兵用的通訊器”——普及到了班排。在良好狀態下,她的通話能力可以達到4KM(當然,在南太平洋島嶼的森林裏,隻有1KM。但在這種情況下,日軍的通訊能力也就下降到了“通訊基本靠吼”的地步了),能隨時招來夥伴,友鄰,上級,

無線電設備的普及,使得步兵,機槍和迫擊炮,支援火炮,坦克,艦炮,甚至飛機都成為一個作戰整體,協調作戰——這是所有軍人夢寐以求的境界,但二戰中,隻有美軍勉強實現了。畢竟是1940年代的產品,可靠性並不算太好。

與之對比,雖然德軍裝甲部隊的每輛坦克,空軍的每架飛機都有無線電(可憐的蘇聯人和日本人……),但步兵的通訊手段卻少的可憐——甚至營一級都是如此(蘇聯人和日本人連炮兵的無線電設備都難以普及)。

西線的德軍作戰時,雖然屢屢逼退一線美軍,但在美軍良好的整體組織下卻占不到什麼便宜。

步槍:加蘭德

想必看過斯皮爾伯格二戰三部曲的同學,對那支打完八發子彈——在飽受了海水,沙子,碰撞,顛簸之後——會“錚”的一聲彈出彈夾的步槍印象深刻

在那個其他所有交戰國都以栓動步槍作為步兵的主要武器的年代裏,美國人使用了半自動。

德國人還好些——因為他們有劃時代的MG42,但日本人的確是被美軍步兵凶狠火力打懵了。在熟練的射手手裏,交替射擊的兩支M1就能壓製住歪把子,甚至是三年式。

M1的精度也不錯——當然,這是在非狙擊槍的射程(350米以內)上來說的。

半自動替代單發步槍,幾乎具有了裏程碑意義,堪與米尼步槍替代滑膛槍,或者撞針步槍替代前膛槍相比。之所以說是“幾乎”,是因為半自動的得意並沒有持續的像米尼和撞針槍一樣久,就被火力更加凶悍的突擊步槍終止了。

德國人的G44和蘇聯人的SVT未必不好,但也隻有美國人才有能力給每個大兵都裝備一支M1。半自動和突擊步槍的生產比栓動步槍複雜,對工業能力遠不如美國的德國,以及大片國土和熟練工人落入敵手的蘇聯,還是栓動步槍比較有意義。

M1的戰鬥射速是她的戰力之源,但同樣的也要消耗極多的彈藥。K98的彈藥基數是60發,而M1則是120發——因此造成的後勤負擔,後者是前者的兩倍。

當然,對於揚基土豪來說,無論是半自動結構上帶來的生產困難,還是翻倍的後勤壓力,都隻是小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