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聯隊的規模大體上取決於可用的卡車數量,從理論上來說,由一個卡車大隊和一個騾馬大車大隊組成。卡車大隊由2到3個中隊組成,每中隊最多有50輛載重1.5噸的卡車, 許多師團都缺少卡車,一些根本就沒有。
綜合日軍一個師團,有54門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數師團用12門105MM炮替換了75MM炮,卡車方麵日軍最多有100-150輛卡車。
7、四單位製師團:
又稱挽/馱馬師團,甲種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48門炮)、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000-28000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
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近衛第二、近位第三師團、戰車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於甲種師團的編製。
(1)四單位挽馬師團約25000人,每旅團約7800人。
(2)常設四單位製馱馬師團約28500人,每旅團約7900人。
(3)臨時編成三單位製挽馬師團約12800人,步兵團約8700人。
(4)丙種師團情況:丙種師團約為11980人。
8、戰車師團 :
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坦克部隊。日本軍方自1925年開始研製坦克,1929年組建坦克部隊。但初期多以坦克聯隊為建製配屬於陸軍師團,至1936年後才在中國東北公主嶺組建日軍第一坦克旅團。1942年6月,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寧安、勃利和綏遠的包頭又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戰車師團,1944年在其國內組建了第四戰車師團。日軍戰車師團一般裝備輕型坦克100輛、中型坦克335輛、各種汽車1272輛、加農炮36門、高射炮12門、野炮4門、速射炮12門、平射炮6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144挺、步騎槍2900枝等。
9、日軍軍銜: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準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隻有3顆而不是4顆星。
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
對於步兵來說,中隊長以下的軍官是徒步行軍的,而中隊長以上的大隊長、聯隊長等都是乘馬的。